最新公告
本部落格最近大幅度整修,即日起將密集po文。請到名片頁訂閱,即可篇篇收到。謝謝!

 

  如果不想戒酒或戒不掉,那就必須說喝酒好。

 

  李白不只是詩仙,更是酒仙,所謂「斗酒詩百篇」,他喝遍大江南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而且沒有酒就寫不出詩來。從醫學觀點來看,李白無疑是個「酒精成癮者」,酒癮會對身心造成傷害,他在《贈內詩》裡說「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很可能是為自己的性功能失常對妻子表示歉意;而他的死,根據《舊唐書》所說,更是「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但儘管如此,他還是對飲酒狂熱歌頌:「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而且將它合理化:「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李白的愛喝酒與他對酒的看法,其實是在呈現一種普遍的人性:我們總是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來解釋跟自己有關的客觀事實。酗酒和吸菸有害身體健康是個醫學事實,但癮君子卻另有看法:1964年,美國外科醫學會發表一份明確報告,證實吸菸和癌症有密切關係,當年,心理學家卡薩里安做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有90%的不吸菸者完全相信外科醫學會的說法;但卻有高達40%的癮君子懷疑這份報告的可信度,認為它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夜航行於茫茫大海中的船隻,需要遠方燈塔的指引,才能使它的航行更安全也更順利。在人生的汪洋中,我們也需要這樣的燈塔,那就是可以指引我們生命航程的典範。典範,指的通常是一些具體的人物;從典範身上,我們會發現我們所喜歡的某些特質,看到自己嚮往的一些遠景,進而聽到召喚,受到啟迪。所謂生命的追尋,通常就是去發現自己心儀的典範,然後在他們的召喚與啟迪下,發揮潛能,實現自我的一個過程。

孔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典範——周公

  孔子提醒我們,除了要從正向、光明、好的一面去觀照人生,更重要的是要學習正向、光明、好的行為,將它們落實到生活層面。但要怎麼學習呢?很多學習都只是觀念的灌輸,譬如說做人要「有情有義」,做事要「盡心盡力」等等,這種學習通常會淪為教條化,而且顯得空泛,不如以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為榜樣,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就有道而正焉」(學而)「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見賢思齊焉」(里仁);這些話裡的有道者、善者、賢者,就是前面所說的典範。

  其實,孔子在他生命追尋的過程中,就有一個非常鮮明的典範――周公。我們知道,周公先後輔佐過哥哥周武王和姪子周成王,在當政其間,制禮作樂,為周朝乃至後代的政治與文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典章制度,讓百姓安居樂業。在人格方面,他戮力從公,禮賢下士,「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而又潔身自愛,謹守君臣分際。孔子極為推崇周公,他說:「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從夏商兩代修訂而來的周朝禮制,讓孔子覺得美極了,正是他想遵從的;而制定周禮的周公,當然也就成了他想追隨的典範。

  事實上,孔子早年的問禮於老子,後來的教學與從政,乃至周遊列國,都是想推行禮樂,重現周公時代的盛世。從他後來所說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述而)更可知,他對周公的崇拜與思慕已到了「魂牽夢縈」的地步。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刻板印象簡單、粗糙、常出錯,但卻難以改變。

 

  在孔子的眾多學生中,有一位叫宰予,口齒伶俐,能言善道,孔子起先對他的印象很好,但後來卻發現他既無品德又懶惰,因而斥責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另一個學生叫子羽,容貌醜陋,孔子起先對他的印象很不好、態度很冷淡,子羽只好黯然離去,靠著自學而成為一個著名學者,聲譽很高。這兩位學生後來的表現,讓孔子感慨地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人們在初次見面時,通常會依對方的容貌、穿著、言談,形成所謂的「第一印象」,這種「第一印象」通常又會和某些特點相結合,而形成「刻板印象」,譬如眉清目秀讓人覺得善良可愛,伶牙利嘴讓人覺得聰明活潑等。這其實是在「資料不足」的情況下所得到的粗糙看法,經常出錯,但卻很難改變。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的資質不同。也許有人會說,惠能是天生異稟或很有慧根,所以能夠「成佛」,但我算哪根蔥?怎麼可能跟他一樣?

  這的確是個問題。我們就先不談惠能家境清寒、沒讀過書、只是個樵夫這些後天條件,單表先天資質。一談到先天資質,多數人最先想到的就是智力(IQ)或音樂、運動等特殊稟賦,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和稟賦的確有高下之分,這沒什麼好否認的,而惠能在向眾生開示時,也使用智人、愚人、上智、下智、大根、小根等詞彙。但惠能說的「智」與「根」,卻不同於時下的智力(IQ)或稟賦,他說:「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意思是說,每個人的佛性(慧根)是與生俱來的,並無不同,只因後天的迷或悟,才出現了智愚、深淺之別。惠能這裡所說的「愚」,並非一般人認為的愚笨,而是指迷失了佛性。

  所以,說惠能或某某「很有慧根」是不對的,每個人生來都「很有慧根(佛性)」,它之所以會出現深淺之別,主要是來自後天的貪、嗔、癡三毒與色、受、想、行、識五蘊塵勞的填塞、遮蔽;填塞得多、遮蔽得廣,就叫做「迷」,慧根就會變淺變少,也因此而成了小根與下智。如果慧根無遮無礙,或在遮礙後能塵盡光生,恢復原來的深廣,也就是「悟」,即是大根與上智。也因此,所謂上下智與大小根,主要來自個人的迷或悟,而跟個人的家境、教育程度、聰明才智、能力少有關係。這跟莊子所說「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有點類似,每個人天賦的靈性(天機)原本都一樣,是後天嗜欲的多寡、填塞,才使天機(慧根)變得有深有淺的。

  前文說過,佛的原意是「覺者」。眾生如果能夠覺醒、覺悟,吹散心頭和眼前的迷霧,讓原本具備的佛性自然顯現,聽從其引導,那麼就像惠能所說:「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能夠有慈悲、喜捨、清淨與平直的表現,我們也就成了觀音、勢至、釋迦和彌陀等諸佛。

  但這不是說一個人悟(智)了以後,就絕不會再迷(愚)。他可能在這個領域悟了,但其他領域還處於迷的狀態;即使在這個領域悟了,但三毒、五蘊、塵勞隨時可能再讓他入迷,而需要另一次的悟。換句話說,迷與悟是處於動態的關係,沒有「一時迷就永遠迷」或「一次悟就終生悟」的靜態關係,一個人的迷與悟、愚與智是不斷在交替變化的。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對外界的認知,除了有以偏概全的偏見外,更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成見就是「胸有成竹」,它是由個人的閱聽與實際經驗、好惡與信念等所形成的內在認知框架,或者對某些人與事先入為主的刻版印象,多數人在觀照外在事物時,都會不自覺地以它做為重要的指引。莊子說:

如果要追隨自己心中的成見,以之為明師,那誰會沒有這種明師?何必要靠什麼大智慧,從自己心中去找就有了,就是愚人也有啊!還沒有在思想上成形就先有是非的看法,這就好像今天出發去越國而在昨天已經到達一樣。  

  當我們觀照外界時,成見或內在的認知架構可以提供快速篩選、比對的方便,但就像莊子所說,我們也快速得到結論,而且得到的總是能滿足我們好惡、符合既定刻版印象或自己信念的結論,甚至是先有了結論,然後再去找證據,也就是「今天出發去越國而在昨天已經到達」。

  成見就好像有色眼鏡,戴著它去看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會被成見所染色而失真,不符合自己預先設想的訊息都被過濾掉,而與成見相符的訊息則特別顯眼,於是就更加相信自己的成見和信念是對的。譬如你認為「女人就是愛說謊」,那麼你在看女人、在和她們互動時,就特別容易「發現」這方面的「證據」,於是更加相信「女人就是愛說謊」,你在這方面的成見就更加牢不可破。

  當然,一個人不可能完全沒有成見,用信念來衡量外在事物也沒有什麼不對(很多信念其實也都屬於成見),問題是你要如何免於淪為它們的囚犯?多多接觸與自己的成見相牴觸的事物,在它們不斷的「洗禮」下,多少可以「沖淡」一些成見的色彩,但釜底抽薪之計還是在自我警惕:自己的某些信念、對很多人與事的看法,可能都只是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的成見。英國哲學家羅素是個對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看法、也很有信念的人,但他說:「我絕不會為我的信念而死,因為我的信念可能是錯的。」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謙卑的「自知之明」,羅素的話讓人想起莊子所說的: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ntitled  

  在演說中,他特別提到孟子所說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是違反科學的……。

 

  一九○六年,在上海澄衷學堂,一個十五歲的學生熱愛知識,而且關心時事,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他是學校內很多學生社團像自治會、集益會、講書會等的發起人或負責人,也當過班長。曾因班上一個同學被開除,他以班長的身分向校長提出抗議,結果被記大過一次。

 

  有一次,他在自治會演說,題目是「論性」,他反駁孟子的性善主張,也不贊同荀子的性惡說,而認為王陽明所說的「無善無惡,可善可惡」才是對的。他特別提到孟子所說的「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是違反科學的――當時正在讀英文版The Science Readers的他活學活用,在演說裡指出,水的性質是保持水平,水會向下流是因受地心引力影響,而高地的蓄水塔則可讓自來水管裡的水向上流;如果人性像水,那麼應該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所以孟子錯了,最少是做了不恰當的比喻,王陽明說的才比較有道理。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躲藏女」的神話不死,只是不斷在變化。

 

  20085月底到東京時,在電視上看到一則離奇的新聞:日本福岡一名57歲的單身男子覺得近幾個月來冰箱的食物經常不翼而飛,廚房也有被人動用過的痕跡,他懷疑有人闖空門,於是裝設針孔攝影機,透過自己的手機監看。日前出門後,從手機看到有陌生人在家裡活動,他立刻報警,警察前往察看時,發現門窗都是緊閉的,並無被破壞跡象,進入屋內也未見人影,經仔細搜查,赫然發現壁櫥上層的衣櫃裡躲著一個女人。這名58歲的婦人聲稱是位遊民,她在約一年前的某日趁屋主忘記鎖門時溜進屋裡,平常就窩在空衣櫃裡,等屋主出門後才出來,到廚房覓食、浴室洗澡云云。

 

  接連幾天,電視都大篇幅報導,不僅讓觀眾直擊單身男子的住處、婦人藏身的衣櫃等實景;還有專家名嘴的講評。這則新聞的確具有相當的聳動性,事實上,它可以說是一則「現代神話」,讓我想起小時候聽過的「田螺女」故事:一名單身男子外出工作返家後,發現家裡被整理得乾乾淨淨,甚至連飯菜都準備好了。他原本以為是鄰居老婦好心幫忙他,但卻不是;他心中懷疑,於是隔天提前返家,赫然發現一位陌生的美女正在幫他料理家事,然後爬進廚房邊的水缸裡,消失了蹤影。單身男子進到屋裡,發現水缸裡只有一顆他撿回來的大田螺。美女原來是田螺變的,她後來就成了單身男子的妻子。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抱怨說:「別人的遺傳基因好,天生就有數學頭腦或藝術細胞,但我的祖宗八代留給我的只是一窮二白。」這種抱怨不無道理,因為一個人的表現除了後天努力外,還有先天因素;先天不良,的確會比較吃虧。但這種抱怨卻也表示你對先天稟賦和遺傳基因有太多的誤解。

 

  科學界對這兩個問題的了解,老實說都還在起步的階段,稟賦是一種潛能,祖先數代都表現平庸,並不代表遺傳基因就欠佳或沒有什麼稟賦。稟賦或潛能就像埋藏在遺傳基因裡的種子,需要遇到特殊的環境才能萌芽,進而開花結果。永遠沒有人能單靠你的家族史,來斷定你缺乏哪些稟賦或潛能。

 

  有一則報導說,英國倫敦為了都市更新而拆除一些老舊的屋舍,暫時閒置的空地在陽光和雨水的滋潤下,長出了一片野花野草。博物學家驚訝地發現,其中有些花草竟然是以前在倫敦、甚至全英國都從未見過的,它們通常只生長於地中海沿岸地區。進一歩追查才知道,被拆除的屋舍有部分是當年羅馬人進攻英國時沿著泰晤士河所築建物的遺跡,專家因而推想,那些花草的種子大概就是當年隨著羅馬士兵從地中海來到了倫敦,它們在暗無天日的泥石中沈寂了一千多年,無聲無息,但當再度見到陽光,得到雨水的滋潤時,就立刻又恢復蓬勃的生機,開始生根發芽,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鮮花。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聊齋》裡有不少「前世回憶」的故事,如卷十三裡的〈三生〉、〈陝右某公〉、〈汪可受〉均屬之。〈三生〉裡的劉孝廉一世為縉紳,因多行不義,二世生為馬,三世罰為犬,飽受苦楚,四世再復生為人,即劉孝廉。〈陝右某公〉是一名進士,自言前生是位士人,死後入地獄,冥王根據功德簿原欲罰他做羊,但念其曾救人一命,臨時改判復生為人,出生時,背上仍有羊毛叢生。〈汪可受〉亦能記三生,一世為秀才,二世被罰作騾,三世生於農家,出生就會說話,父母以為不祥而殺之,四世生於汪秀才家,因憶前生以早言死,遂不敢言,直到三、四歲,人家都以為他是啞巴。

  中國過去有不少比這些還精彩的「前世回憶」故事,譬如蘇東坡在被貶放到杭州後,直覺地認為自己前世曾住在此山明水秀之鄉,有一天去遊覽壽星院,一進大門就如睹故物,他告訴同伴,有九十二級石階通向懺堂,結果完全正確。又譬如蘇東坡的好友黃庭堅,左腋窩有狐臭,一日夢見一少女自言是他的「前身」,葬於某地,棺材壞了,左腋有一個大蟻窩,求黃庭堅替她遷葬。黃庭堅在照辦之後,狐臭居然就此消失了。

  前世之說跟靈魂信仰有很密切的關係,幾乎各民族都有之,但是在「轉世」的細節上則有很大的歧異,譬如《聊齋》裡的這三個故事,前世多做牛做馬,這顯然是佛家善惡果報、輪迴轉世思想的「外射」。在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前世」則都是人身,因畜生配不上按上帝形象所造的人的靈魂。而澳洲土著的精靈則毫無形貌可言,只是大地精靈的一部分。所謂「靈魂轉世」,主要是一種文化現象。

  近一、二十年來,「前世回憶」之說又引起世人的興趣,泰半是因為一些專業人員利用深度催眠術所引發的離奇報告,其中最有名的當推美國前西奈山醫學中心的精神科主任魏斯醫師(B.Weiss),他所著的《前世今生》一書曾在臺灣引起瘋狂暢銷;其它還有維琴尼亞大學醫學院精神科的史蒂文生教授(I.Stevenson)、紐澤西蒙茅斯醫學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溫巴赫(H.Wanbach)等,他們在將病人催眠後,病人居然能描述出他們前世甚至前幾世的生活,有的只是模糊的片段,有的則是栩栩如生、繪影繪形。當然,絕大多數都是沒有辦法證明其真偽。

  雖然「查無實據」,但卻「事出有因」,一個最可能的原因是來自病人的幻想及埋藏在腦海深處的記憶之重組。譬如,有一位仁兄回憶起前世是個孤獨的獵人,對獵人的日常起居做了很多精彩的描述,但事後證明這些描述乃是來自他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另一個原因是病人對目前困境的曲解,譬如「恐水症」患者回憶起前世是溺死的,「懼高症」患者回憶起前世是從高處摔下來死掉的;這跟左腋窩有狐臭的黃庭堅夢見自己前世的屍身左邊有一個大蟻窩,可能來自同樣的心理機轉。

  但也有少數幾個相當玄妙的案例,譬如英國威爾斯的一位家庭主婦回憶起十二世紀時曾躲在約克郡聖瑪麗教堂的地窖避難,但根據歷史文獻,這座教堂並無地窖;一九七五年春,有關單位拆除這座教堂時,赫然發現祭壇下隱藏著一間地窖。為什麼這位平凡家庭主婦知道那個地窖?這跟蘇東坡為什麼知道通往懺堂的石階是九十二級一樣,到現在還是一個謎。但誠如史蒂文生教授所說,這些都無法做為「人有前生」的直接證據。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總住院醫師帶著我們三個新來的實習醫師,在「四東病房住院病人一覽表」上用筆一指,我分到十七個病床。其中十四床已住有病人,另三床是空床。四東病房素有癌症病房之稱,我的十四個病人中,有三個患血癌,兩個得了肺癌及兩個骨癌病人。

 

  打針是我的第一項工作。我推著裝滿點滴瓶和靜脈注射劑的推車,推進某一病室。第一床是個瘦弱的中年男子,從剛剛住院醫師的簡短介紹中,我已得知他是肺癌末期的病人。我將推車推到床前,病人的兩三個家屬立刻站起來,並列在床前,其中一個類似他妻子模樣的女人對我鞠躬,並不住的打量我。她試探地問:「你是新來的醫生?」

 

  「是。」我有點心虛,我忽然覺得我是太瘦了一點。另外兩個家屬馬上增加警戒性,更靠近病人的床緣。我拿著點滴瓶慢慢踱過去,走進他們所圍成的那一道無形的牆中,那並不很難,只是額前稍覺溫熱而已。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