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會由各式各樣的人所組成,每個人的觀念、品性、目標、利益都不一樣,甚至南轅北轍,如果經常發生衝突,那社會必定也跟著動盪不安,而大家也都隨之受連累。因此,如何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不僅是我們追尋的目標,更是大家的責任,因為只有在和諧的社會裡,個人才能得到最無礙、最充分的發展。

 

「君子和而不同」的真諦

  但和諧並不是相同――要求大家的想法、目標、做法都一樣,這是在扼殺個人的主體性與差異性,不僅不人道,而且根本做不到;即使看似做到了,也只是表面上的「假和諧」。對這個問題,孔子提出一個精闢的見解,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意思是才德兼備的君子與人和諧相處,但依然保有自己的人格和看法(不同於他人);而德薄能鮮的小人則迎合他人的觀點,但卻因私利而經常和他人發生衝突(不和諧)。孔子不僅清楚指出「和諧」並不是「相同」,而且還強調是用「不同」的東西來製造和諧、維持和諧。

  所謂「物以類聚」、「臭味相投」,要和觀念、品味、作風相同或類似的人和諧相處比較簡單,但如果差別太大,則不僅「話不投機半句多」,彼此看不順眼,甚至還會演變成「不共戴天」,要和諧相處的確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其實只要改變一下想法,學習一些技巧,就能化不可能為可能。下面就是孔子提供的幾種方法:

 

自然乃是用不同的東西來製造和諧

  首先,我們要效法自然。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泰伯)堯效法崇高偉大的天(自然),而成為萬民景仰的聖君。孔子雖然沒有指名堯效法的是什麼,但自然界的確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其中之一是自然乃是用不同、甚至對立的東西來製造和諧,譬如高山、大海、平原與沙漠,動物、植物與礦物,白天與黑夜,紅花與綠葉,男與女、老與少等等,就是這些不同、甚至對立的組合,讓人讚嘆自然的豐富、美妙與和諧。

  人類社會也一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互別苗頭的的價值觀、對立的政治意見、五花八門的風俗習慣、南轅北轍的生活態度,都是構成社會豐富、美妙與和諧的必要素材,我們不僅不應排斥,而且還要張開雙臂,歡迎它們。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其次,我們要培養開放的心靈。《論語》提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孔子杜絕四種毛病:不主觀臆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存自私之心。 一般人在發現別人的觀點或作風和自己不一樣時,通常都會自以為是、固執己見,認為自己的觀點和作法完全正確,然後主觀認為對方的看法和作為不是譁眾取寵、心懷不軌就是愚不可及,結果當然是越看越不順眼,雞兔難以同籠。

  孔子教我們在和別人接觸時,要懂得放空自己,保持開放的心靈,不可先入為主地將對方貼上某種標籤,先好好聽完對方的陳述,再嘗試去了解對方真正的心意,這樣就能減少不必要的誤解、敵意與摩擦。不只對人如此,對各種事物、思潮、活動也都應該如此,這樣你才能由排斥轉為了解、包容、接納。

 

對多樣性、差異性表示尊重與欣賞

  第三,要對多樣性與差異性表示尊重與欣賞。當發現別人的觀點與作風跟自己截然不同,甚至讓你無法苟同時,你也應該表示尊重。要做到這點,就要發揮你「仁」(愛人)的美德,要將心比心,你有你的觀點,別人同樣也可以有他的觀點;你不希望別人任意誣衊你的觀點,那你也不應該隨便誣衊他人的觀點,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更進一步,你認為你的觀點很好,想要推廣它;別人也有權這樣做,甚至還要彼此祝福對方成功,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對各個民族、文化、宗教的差異,除了相互尊重外,我們更應該學會彼此欣賞,大家共存共榮,就像《中庸》所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以君子之爭帶動社會的進步

  第四,以君子之爭帶動社會的進步。和諧絕不是和稀泥,大家都做好好先生;如果為了避免衝突,就息事寧人、雨露均霑,對什麼都說好,那麼社會和個人就會停滯不前。社會要進步就一定要有競爭,理想的競爭之道就好像孔子所說的射箭比賽:「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讓不同的人、各種才能、主張、技術在公平而不傷和氣的情況下互爭雄長,贏者贏得精彩、輸者也輸得光榮,由脫穎而出者獨領風騷,或彼此合作協調,將文明推向另一個高峰,也就是在和諧穩定中求發展。

 

與狂娟之士為伍就是「和」

  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子路) 如前文所說,奉行中庸之道是為人處世的至高境界,但能永遠處於這種境界的人少之又少,退而求其次,就要和狂狷之士為伍。所謂「狂者」是「敢做敢為」(進取),而「狷者」則是「有所不為」,他們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但孔子卻希望能與這兩種人為伍,這其實就是「和」——包容兩種對立的東西,而這也正是《中庸》裡說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以開闊而包容的心胸去實現社會和諧,讓每個人都安居樂業,並得到充分的發展,就叫作「致中和」,它是孔子的理想,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論語不一樣》博客來網路書店

我在讀墨的電子書

我在方格子的專欄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