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本部落格最近大幅度整修,即日起將密集po文。請到名片頁訂閱,即可篇篇收到。謝謝!

目前分類:老子今解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最完備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欠缺的樣子,但它的作用卻不會停止。最充實的東西看起來好像空虛的樣子,但它的作用卻不會窮竭。最正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彎曲的樣子,最靈巧的東西看起來好像笨拙的樣子,最卓越的辯才看起來好像口訥的樣子。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強化它。想要廢棄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微妙的明智」。柔弱勝過剛強。魚不可以離開水,國家的有力武器不可以耀示於人。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大德的表現,完全跟隨著「道」。「道」作為存在物,是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卻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物質。在它的深遠幽暗之中,含有精細的東西;這精細的東西非常真實,是能可靠驗證的。從現在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從不消失,根據它可以觀察萬物的根源。我怎麼曉得萬物的根源呢?就是從這個「道」而來。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拋棄聖明與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沒有仁義的說教,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去除機巧與貨利,盜賊就不會出現。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矯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人民有所依歸,就要表現真純、保持樸實,減少私心、降低欲望。拋棄矯揉造作的學問,就不會陷入困境。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41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34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彌漫,像河水氾濫,無所不在,周流左右。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成就一切而不占有,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它是「小」;萬物都歸附於它,而它卻不加以主宰,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它是「大」。因為它從不自以為大,所以能成就它的偉大。

 

【弈後語】

  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是個浪漫主義者,在政治方面,他堅持自由民主的理想,為理想而奮鬥,可歌可泣、無怨無悔;在愛情方面,則秉持「三不主義」原則,周旋於眾多異性間,多采多姿、無牽無掛。所謂「三不主義」,就是「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這個原則使他縱橫情場幾十年,雖然韻事不斷、艷福匪淺,但從來沒有惹禍上身,也沒有給對方增添麻煩,可以說是他獨特的「浪漫之道」。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很多人在得寵和受辱時都感到驚惶失措,把榮辱視為大禍患,看得跟生命一樣貴重。什麼是「寵辱若驚」?得寵本來是卑下的,得到時感到格外驚喜,失去時又十分驚慌,這就叫「寵辱若驚」。什麼叫「貴大患若身」?我所以會有大禍患的憂慮,是因為我有生命要保全;如果連生命都沒了,那還有什麼禍患值得憂慮呢?所以說,以貴重生命的態度去經營天下,才可以將天下寄望於他;以愛惜生命的態度去經營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弈後語】

  「寵辱不驚」是大家熟悉的一句成語,意思是對外來的榮寵和侮辱都不在乎、不為所動,就像《菜根譚》所說:「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它是一種很灑脫的境界。老子說的「寵辱若驚」,指的則是一般人的反應,大家其實都非常看重榮寵與侮辱,甚至認為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就像儒家所說的「士可殺不可辱」。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得道之人應該如水一般,居處安於卑下,心境空靈靜默,與人交往有仁有愛,言語信實可靠,為政讓人人安居樂業,做事盡其所能,行動合乎時宜。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不會帶來怨咎。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虛空玄妙無比,滋生萬物,生生不息,所以稱為「玄牝」,具有不可思議的生殖力。這個「玄牝」的門戶,就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它若隱若現,綿延不絕,作用無窮。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崇尚賢名,方能使人不起爭心。不看重難得的珍寶,才能使人不起盜心。不展示可欲之物,方能使人的心思不被惑亂。所以聖人為政,要清淨人民的心思,滿足人民的安飽,減損人民追逐的意志,增強人民的體魄。讓人們常常處於無知無欲的祥和狀態,那麼,即使有賣弄聰明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務,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可以用語言表述的「道」,就不是恆常的「道」。可以用名稱界定的「名」,就不是恆常的「名」。「無」,是天地的起始;「有」,是萬物的根源。所以,從「無」的角度,可以揣摩「道」的奧妙;從「有」的角度,可以觀察「道」的蹤跡。「無」和「有」的名稱雖然不同,來源卻相同;這種同一,就叫做玄祕。玄秘而又玄秘啊!是宇宙萬般奧妙的總門戶。

 

【弈後語】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