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伊底帕斯情結的誤解
在佛洛伊德的理論裡,「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是令很多人覺得難以苟同,甚至令衛道人士感到憤怒,而大加撻伐的主張之一。但在傳統的精神分析裡,「伊底帕斯情結」不僅被視為心理病態發展形成的成因與精神官能症的核心,而且是精神分析學家用來分析文學作品時的主要架構之一。
一般人(包括文學家及文學批評家)無法接受「伊底帕斯情結」,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弒父娶母的念頭並不存在,最少是「自覺沒有這個念頭」,有些還進一步說,如果這個忤逆的亂倫想法是可以存在的,那麼其他的罪行也都算不得什麼了。用這種方法來駁斥精神分析,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因為他們可以說完全誤解精神分析中的性心理發展及潛意識理論。
關於「伊底帕斯情結」,我們在第二章已有所說明,此處要強調的是這種情感癥結,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已被潛抑到潛意識中,個人無法意識得到,但在三四歲的小孩、精神官能症病人、夢、神話及小說中,我們仍能觀察得到。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極性的原始生命力
羅洛梅(Rollo May)是另一位我們必須一提的精神分析家,時人多將他劃為「人文心理學家」之列,他曾在精神分析的發源地維也納接受傳統的心理治療訓練,並曾擔任精神分析學會會長,後來雖然對精神分析的理論多所批評,但從他的文學創作觀裡,我們仍可看出他深受佛洛伊德與榮格的影響。
榮格所說作家創作力泉源的「原始經驗」,到羅洛梅手中變成了「原始生命力」(daimonic)。原始生命力的觀念源自古希臘,蘇格拉底曾說,原始生命力「這種象徵性的聲音早在我孩提時,即已傳達到我身上。」是隨時會警告他的「內在神識」。亞里斯多德亦說:「原始生命力乃是自然的大能」,他認為人類的夢境可以被稱為一種「原始生命力之聲」。在希臘人的觀念裡,原始生命力是一種盲目的推動力,好似自然的一團渾沌,同時具有正反兩面的意思,是善與惡的結合,可以是創造性的,也可以是毀滅性的;一切的生命都祇是這種原始生命力兩極間的一種流動。羅洛梅說:「原始生命力並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人類經驗中最基本的一種原型功能」,這與榮格的「原始經驗」大同小異,但他更強調「兩極性」的概念;若要和佛洛伊德拉關係,勉強也可以稱之為「死亡本能」與「原慾」的綜合體。
藝術——原始生命力的宣洩
羅洛梅指出,原始生命力是一切藝術家的日常伴侶,藝術是現代人表明自身隱密面、殘酷面以及裸露面的唯一途徑,亦是現代人宣洩自身原始生命力的唯一可能性,事實上,藝術幾乎可以被界定為個人與其原始生命力發生關係的一種途徑。兩極性的原始生命力必孕含衝突的種子,他引用莫洛亞(Andre Maurois)的話說:「在作品上表達自我……乃是源自一個內在衝突,此種衝突是其個人在行為上無法獲得解決的。」作家乃是「因問題而創作」,他決不是因自身發現了問題的解答才筆之成書的,而是因為有了問題冀求解決才提起筆來的。他與這個問題「搏鬥」,尋求、發現、絕不投降,而開拓了更深入更廣闊的意識層面。他展現原始生命力,並超越原始生命力。
但原始生命力是一種盲目的推動力,一如叔本華所言「是背負跛者的健壯盲人」,需要意識來加以調整,而藝術家與精神官能症病人的分野亦即在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個人潛意識與集體潛意識
後起的精神分析學家,絕大多數都已排斥佛洛伊德對藝術的獨斷觀點,最少是無法全盤接受;他們都同意,文學作品「未必是」作家精神官能症的表現,而其動機來源也未必是「性」。
與佛洛伊德有過六年短暫合作,而後因觀點不同終告仳離,獨樹「分析心理學派」(analytic psychology)的榮格(Carl Gustav Jung),即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他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擴張了佛洛伊德有關潛意識的理論,他認為潛意識有兩種不同的內涵存在,源自個體發生的材料稱為「個人潛意識」(individual unconciousness);源自種族發生的材料稱為「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ciousness)。
如果把人看成一個島,則浮在海面的可見部分相當於「意識」,每個島在海面下的獨立部分為「個人潛意識」,而所有的島在底層相通的部分則為「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為人類各種族心理遺傳所共有。坎伯(Joseph Campbell)曾指出,剛孵出的小雞,尾巴上仍粘著蛋殼的碎片,看到老鷹(影)時,即會奔馳著尋求掩護(對其他鳥類則無此反應),我們只能將之解釋為小雞繼承了逃避鷹影的本能。榮格認為,人類「並非生來就像白紙」,在人體構造上,我們仍可找出進化早期階段的痕跡;同樣的,人類心靈的構成元素亦依進化學的原理而形成,其行為的先天型態,「在不斷反覆的心理作用之模式中顯現」,榮格將這些構成「集體潛意識」的材料稱為「原型」(archetype),它「比有史的人類還要古老,至今仍是人類心靈的基礎結構。」在心靈邁向成熟的個體化過程中,「原型」是結構的因素,亦是主要的調節因子。
自我三原型:暗影、內我與假面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洛伊德的文學造詣
精神分析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的另一個原因,要歸功於它的創始人佛洛伊德本身對詩歌、戲劇與小說的濃厚興趣。佛氏在精神醫學方面的光芒掩蓋了他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世人多忘懷佛氏亦是德國散文的能手,他曾獲歌德獎,這個獎頒給他,並不是因為他對人類行為的科學性瞭解,而是在獎勵他對德國文學的貢獻。
我們看得見的一面是,佛氏在其經典著作裡,常信手拈來詩人及作家的作品、傳記、日記等,來支持或詮釋他的精神分析觀點。而幾篇與文學藝術有關的小論文,如〈詩人與白日夢〉(The relation of the poet to daydreaming)、〈神秘〉(The uncanny)、〈杜斯妥也夫斯基與弒父〉(Dostoevsky and patricide)、〈達文西研究〉(Leonardo da Vinci)、〈三個寶盒的主題〉(The theme of the three caskets)、〈米開蘭基羅的摩西〉(The Moses of Michelangelo)等,更是見解獨到,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他更指導他的弟子愛因斯特.瓊斯撰寫有名的〈哈姆雷特與伊底帕斯〉(Hamlet and Oedipus)一文。後世的精神分析學家紛紛起而效之,對文學藝術投下甚多的關注,多少是受到他們的開山祖師佛洛伊德的影響。
佛洛伊德的文學品味
雖然佛洛伊德在提及藝術時總是懷著深情,認為它是美好生活中真正迷人的東西;對藝術家,特別是作家,佛洛伊德在口氣上也經常流露出讚美,甚至敬畏之情,但在文學作品裡,他最激賞的也許只是作者對感情特殊的內省與觀察而已。我們有理由相信,佛洛伊德之所以特別提起文學家,乃是因為他們了解由潛在動機所導演的部分人生,而被佛氏視為精神分析的先驅及伙伴。他是從精神分析的觀點來看這些作家及作品的,「六經皆吾註腳」,沙孚克里斯、莎士比亞、杜斯妥也夫斯基等都成了他精神分析理論的「註腳」,這使得佛洛伊德對文學的品味變得像托瑪斯曼對精神分析的品味一樣狹隘。
受挫慾望的替代性滿足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精神分析的歷史舞臺
一九三六年,當佛洛伊德八十大壽時,托瑪斯曼(Thomas Mann)、朱利.羅曼(Jules Romains)、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褚威格(Stefan Zweig)、維琴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等一百九十一位知名的詩人、作家,聯合簽署了一張禮狀,由托瑪斯曼代表呈獻給佛氏,表達當代藝術家對這位精神分析大師的禮讚,這種殊榮是相當罕見的。
佛洛伊德原是維也納的一名開業醫師,他所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原是用來診療精神官能症病人的,但卻與文學藝術結了不解之緣,我們可以斷言,在所有心理學派中,沒有一個學派能像精神分析學派對文學藝術造成今日有目共睹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但精神分析學說在文學藝術界所遭受的誤解,去其原來面目甚遠,也是有目共睹、廣泛而深遠的。
佛洛伊德在一九○○年出版他的經典著作《夢的解析》一書,而他橫跨兩個世紀的一生(一八五六至一九三九)也約略以一九○○年為分水嶺,這個時候的歐洲,正是浪漫主義與理性主義火拼的舞臺,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說,精神分析學說乃是十九世紀浪漫文學達於巔峰時的產物,但同時亦含有濃厚的理性實證主義色彩,而它的確也是如此。這種雙重性,使得觀者「橫看成嶺側成峰」,各取所需,是造成它飽受誤解的原因之一。
《拉摩的侄兒》:十九世紀思想重鎮的焦點
佛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導論》中提到一本書——《拉摩的侄兒》(Rameau's Nephew),我們以此書做開端,來討論精神分析學說或佛洛伊德本人和浪漫主義傳統間的淵源。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