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現代的工商社會裡,人類的物質生活可以說達到空前的豐盛,但相較之下,精神生活卻顯得貧乏,很多人缺乏明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心靈空虛、迷惘,酒足飯飽之餘就不知道要做什麼,無所依歸,看不出自己的生命有何意義;特別是又目睹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敗壞、社會紛亂,也只能搖頭嘆息,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總有人會出來建議說,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最好的精神滋養品、匡正社會人心的大補帖,而《論語》乃是傳統文化的代表,所以大家應該好好讀一讀,特別是在傳統文化日漸式微、甚至受到排擠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多花點心力在這上頭。話雖沒錯,但想親近傳統文化,我們還是要留意觀念和方法。

 

孔子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中「名列第一」的真相

  捍衛與宣揚傳統文化的人最喜歡用的一個說詞是:現在很多西方世界的菁英都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只是人類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之一,更是解決當前人類困境、建立大同世界的重要處方。而最常被提到的一個事證是:在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榜單中,中國的孔子「名列第一」。連像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都認為孔子是對人類文化最有貢獻的名人,我們為什麼還有人在不遺餘力地批評、反對、詆毀、譏嘲孔子和《論語》呢?這不是太妄自菲薄、不明事理、數典忘祖,而且還成了「井底之蛙」嗎?

  我因好奇而上網追查。我並沒有找到「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何時、什麼情況下發布此一訊息的第一手資料,只見很多人都加以引用,而「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順序也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是:1.孔子(BC551—479)2.柏拉圖(BC427-347)3.亞里斯多德(BC3843224.阿圭那(AD122612745.哥白尼(147315436.培根(156116267.牛頓(164217278.伏爾泰(169417789.康德(1724180410.達爾文(18091882)。另一個版本是:1.孔子2.柏拉圖3.亞里斯多德4.哥白尼5.牛頓6.達爾文7.培根8.阿奎那9.伏爾泰10.康德。

  孔子在兩個版本裡的確都「名列第一」,但稍有邏輯思維的人都會從名單中發現,孔子「名列第一」是因為他在歷史上最早出現,而不是「貢獻最大」。對一些難以評定高下、優劣的人或事,西方人通常以客觀的條件(譬如出生先後)來排順序,以免引起爭議。但中國人卻自古就喜歡以個人主觀的好惡來為人、為事、為書訂高下、排優劣,我個人以為這就是不太好的「傳統文化」,把西方人無關優劣的順序主觀地認為是「世界第一」,這種「自鳴得意」跟對孔子的詆毀、譏嘲其實如出一轍,都是不用大腦理性思考的產物。

 

對「文化」要有更寬廣的定義

  這份「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當然是具有西方沙文主義的色彩,如果由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來提列,那名單肯定會不一樣。但這份名單還是可以帶給我們一些省思:十個人中除了孔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康德這四位屬於傳統的哲學家或「文化人」外,其他像阿圭那是神學家,哥白尼是天文學家(以實際觀察提出地球繞日說),牛頓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創建微積分),達爾文是生物學家(提出進化論),培根是政治家(也是提出科學研究方法的哲學家)。這表示西方人對「文化」有很寬廣的定義,凡與人類處境、生活相關的知識和工藝、制度等都是「文化」的範疇;而「名人」則是能為人類處境和生活提供新視野、帶來新思維、新突破的人。

  如果要熱衷中國傳統文化的人與單位也選出「中國十大文化名人」或「中國十大傳統文化著作」,那選出的會是什麼樣的人和書呢?「文化名人」裡會有東漢的王充和張衡、北宋的沈括和畢昇嗎?「傳統文化著作」裡會有《考工記》、《論衡》、《夢溪筆談》和《六祖壇經》嗎?如果只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屈原、李白、蘇軾、朱熹、王陽明以及四書五經、《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那對「文化」的認知就太過狹隘了。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但絕不只限於人文領域;想要復興傳統文化也是好事,但我們應該有更寬廣的視野、更宏大的胸襟。

 

不要再將大家推進封建保守的文化醬缸裡

  不管怎麼說,《論語》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經典,也是我們要了解傳統文化必修的功課。但身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又要如何親炙《論語》呢?最近這些年,兩岸都有人紛紛設立「兒童讀經班」,教導學齡前兒童朗誦《弟子規》、《論語》甚至《詩經》、《老子》等經典,他們認為兒童雖然不了解文義,但只要小時候能朗朗上口,就不會忘記,日後自可心領神會、潛移默化。

  這種「先背了再說」的做法,讓我想起多年前在北京國子監看到明代太學生的功課表。當時太學生的教材當然是以四書五經為主,但我看每月的課表,除了初一、十五休假外,有六天是會講(由教官主講),有八天是復講(由學生擔任),其他十四天都是背書。自古以來,對傳統經典的學習,從兒童到大人,似乎都以「背誦」為主,我覺得這實在是很可惜而且讓人感到遺憾的一種做法。

  我個人的讀書經驗是在當我覺得這句話說得有理、或這首詩寫得真好時,我自然會主動地去背誦它們,但何必整篇、甚至整本都背呢?背的意義在哪裡呢?「復興傳統文化」絕不是讓古人重視的經典和做法「死灰復燃」,這樣做很可能會將整個民族和文化再度推入封建保守的文化醬缸裡。

 

要跟現代生活與世界文化接軌

  《論語》或其他有價值的經典,對現代人來說,它們最大的意義在於能為我們當下的生活帶來什麼啟發?所以重點應該在於要如何和現代生活接軌,不管是「古為今用」或是「今古輝映」,都要能從現代出發,回到古代,讓我們在今古對照下,為何者才是對自己和社會最有益的進行深度的思考。

  在和西方文化接觸後,中國傳統文化曾面臨嚴厲的挑戰和坎坷的命運,在經過一番折騰後,如今總算又開始想要重視傳統文化,但絕不能再敝帚自珍、故步自封,而應該和世界接軌,和其他特別是西方文化做客觀的比較,只有透過比較,我們才能以更寬廣的視野看清孔子和《論語》的優缺點及特色在哪裡,以他山之石來攻錯,更加明白什麼是我們必須珍惜、保留的;什麼則是我們應該告別、揚棄的。

 

讓《論語》成為訓練我們思考的媒介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不管讀什麼書,我們都要學會自己思考,思考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說?他說的是否合理?甚至要把閱讀當成訓練我們進行思考的一個媒介,《論語》當然也不例外。

  幫助我們思考最實用的方法是對一個有疑義的句子提出幾種不同的詮釋,譬如前面提過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陽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等等,每一種詮釋都能為我們的心靈開啟一扇窗,不同的詮釋可以讓我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開拓我們心靈的視野。它更提醒我們:只要能認真思考,每個人都可以為《論語》的其他內容提出不同的詮釋和意義,豐富它的面貌與價值;而要求「正解」,渴望唯一正確的解釋,則無異是在扼殺《論語》、褊窄化孔子。

 

復興傳統文化的真諦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傳統經典裡,《論語》並沒有什麼深奧的哲理,它的精髓是提供我們在這個塵世安身立命的原則、做人做事的道理。古人學習的重點在於將它們背下來,在科舉考試或寫文章、教訓人時派上用場,結果造就了很多說假話、大話、空話的偽君子,這是我們應該引以為戒的。

  身為一個現代人,對於《論語》,我們不僅要「學」,更要「學而時習之」,不是在口頭上溫習,而是要在生活裡經常去實踐、檢驗,朝「知行合一」的方向邁進。安身立命的原則、做人做事的道理是要付諸行動的,如果你不去甚至不想「行」,那你根本不算「知」,等於沒讀過《論語》。

  這也是要復興傳統文化的真諦。真正的「文化復興」是要讓「文化再生」,讓它在跟過去不同觀念與行動的滋養下獲得新生。

 

《論語不一樣》博客來網路書店

我在讀墨的電子書

我在方格子的專欄文章

arrow
arrow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