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大德的表現,完全跟隨著「道」。「道」作為存在物,是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卻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物質。在它的深遠幽暗之中,含有精細的東西;這精細的東西非常真實,是能可靠驗證的。從現在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從不消失,根據它可以觀察萬物的根源。我怎麼曉得萬物的根源呢?就是從這個「道」而來。

 

【奕後語】

  在這一局,我們再度領教老子對「道」的精妙解說。他除了告訴我們宇宙與人世的大德(玄德)是「道」的外顯外,又對「道」做了另一番描述,而這些恍恍惚惚的描述,同樣讓人想起當今探討宇宙與萬物根源的量子論。

  理論物理學家說,在宇宙與萬物幽暗的深處,存在著神祕的粒子――夸克,它們時隱時現、若有若無、恍恍惚惚、難以捉摸,作為宇宙萬物的根源,它們精細得讓人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卻可以用實驗證明它們的存在。另有人說,「物質、能量與信息」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三大元素,老子說的「其中有物」指的是「物質」,「其中有精(精氣)」指的是「能量」,而「其中有信」指的就是「信息」。

  老子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呢?如果你問他,那你可能只會在恍恍惚惚中聽到陣陣惚惚恍恍的鼾聲。雖然老子在最後說,他是從「道」、從觀察而曉得萬物的根源,但他並沒有告訴我們他觀察的具體對象、方法、步驟,而又如何去驗證他的觀察所得,因此他的結論在本質上是唯心的,也就是經由思考與想像對宇宙萬物所作的詩意描述。而他的宇宙詩學之所以會和當代理論物理學有頗多神似之處,主要是因為理論物理學家所說的夸克、奇點、黑洞、虛時間等等,在開始時也都是詩意的想像,只是他們必須去證明這些想像是真的。

  不過老子倒是提醒我們一件事:雖然他在前面說「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但本局卻說「道之為物」,似乎有點矛盾,但我認為其實一點也不會,因為「道」可以是「無」,也可以是「有」;可以是「無物」,也可以是「物」;但不管是「無物」或「物」,都各有其特徵與法則,也就是「道紀」。對這兩種狀態下的「道紀」,我們都要充分掌握,兼容並蓄;就好像光可以是粒子,也可以是波,各有其特性與法則,我們有時候就要把它當成粒子,有時候就要把它看作波。

  有人在爭論老子到底是唯心主義者或唯物主義者,我覺得這種爭論沒有什麼意義,而且可能是不了解老子。因為老子就跟他所說的道一樣,可以是唯心的,也可以是唯物的,他不會拘泥於一格。有些問題從唯心的角度去看比較恰當,有些則是唯物的觀點較為踏實,但更多問題則是既要有唯心的看法、又要有唯物的觀點,我們才能有更完整的理解,並提出更圓滿的解決方案。

  對於人生的看法,不正是也該如此嗎?你可以從唯心的角度說,生命是由無數感人的故事所組成,充滿了悲歡離合;也可以很唯物地說,生命是由無數精密的細胞所組成,有著複雜的新陳代謝。這兩種觀點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但都是必需的。對它們兼容並蓄,才是頭腦清楚、心靈豐饒的人應有的態度。

 

摘錄自《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一書)

《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博客來網路書店

我在讀墨的電子書

我在方格子的專欄文章

arrow
arrow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