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最完備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欠缺的樣子,但它的作用卻不會停止。最充實的東西看起來好像空虛的樣子,但它的作用卻不會窮竭。最正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彎曲的樣子,最靈巧的東西看起來好像笨拙的樣子,最卓越的辯才看起來好像口訥的樣子。

  躁動克服寒冷,安靜克服炎熱。唯有清靜,才是天下的正道。

 

【弈後語】

  雕刻大師朱銘的作品,一看就讓人覺得很有特色。不只人物造型(特別是太極系列),還有他的藝術風格,都飽含濃厚的「中國元素」,而且很自然地讓人想起老子,因為它們就是本局所說「大巧若拙」的具體呈現。

  朱銘是學徒出身,十五歲就學習傳統的廟宇雕刻與繪畫,講究的是小巧精緻。但後來想更上層樓而拜楊英風為師,開始踏上自我創作之路,從鄉土系列、太極系列到人間系列,他的境界越來越高,而風格也越來越粗簡拙樸,不只是「大巧若拙」,同時也有「大成若缺」、「大辯若訥」的味道。

  連續好這幾個「大A若B」,跟前面說過的「上德若谷,大白若辱」等,指涉的都是類似的修為境界。除了在第四一局所提到的原因外,本局想再多些論述:人在很多方面原本都是缺、沖、屈、拙、訥、愚的,為了提升自我,而朝成、盈、直、巧、辯、智的目標邁進,但一個真正成就大目標、有大領會的人,他又會反璞歸真、復命歸根,再回到類似原先的模樣,但那只是外表上的「若」(好像),在本質上已是更高的境界。這種外在表現與內在本質的辯證關係不僅是老子個人思維的特色,實際上已經深入文化的生命體,而成為一種特殊的「中國元素」。

  一個人內在的修為越高超,他就會越內斂,越不想賣弄與炫耀自己的本事,這是他在外表上讓人覺得拙、訥與愚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越高超的內在修為也讓他越謙虛,越感覺到自己的不足與渺小,反而使他能有更進一步不斷完善自我的機會,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其用不弊」、「其用不窮」。

  我們不能被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所迷惑,因為他可能有著完全相反的內在本質。但大家經常會面臨下面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區分「大巧若拙」與「大拙若巧」、「大智若愚」與「大愚若智」?老子並未提及,我想關鍵在於當事者是否曾經「巧」過「智」過?如果有,那麼他現在的「拙」與「愚」,很可能就是「大巧」與「大智」的表現;如果沒有,那麼他的「拙」與「愚」也許只是真的「拙」與「愚」。曾國藩晚年將他的書房取名為「求缺齋」,因為他早已功成名就過,所以我認為這是他「大成若缺」的表現;但如果一個毛頭小子還一事無成,年紀輕輕就搞個「求缺齋」,那就是在裝模作樣。

  最後一段,連原文都眾說紛紜。但如果沿著外在與內在相反的思路來理解,那就是當外在環境「寒冷」時,我們就要以內心的「躁動」來克服它;而當外在環境「炎熱」時,我們就要靠內心的「清靜」來鎮定它。但因為外在世界總是紛亂不堪(炎熱),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清靜」,讓我們的內心和外界都慢慢沉澱下來。

 

摘錄自《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一書)

《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博客來網路書店

我在讀墨的電子書

我在方格子的專欄文章

arrow
arrow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