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口渴畏懼症的前世療法

  在對前世回憶的真假與各種可能做了一番探討後,接下來要面對的是「前世療法」這個更實際的問題。英國有一位精神科醫師凱謝(D.Kelsey),比魏斯更早從事前世療法,而且出了一本病例報告式的《多次生命》(Many Lifetimes)。

  凱謝曾治療一個患有「口渴畏懼症」的病人。病人說他打從有記憶起,就受到一種強迫性乾渴症的折磨,不管走到哪裡,除非確定自己口渴時有飲料可以解渴,否則就會變得焦慮不安。這的確是一種奇怪的毛病。

  凱謝在將病人催眠,讓他回到「前世」後,病人突然開始奇怪地抽搐,不久,抽搐變成頭部和軀幹的痙攣,樣子活像雙手被撐開捆綁,而他正不斷掙扎地想脫逃般。他的頭一直往後仰,直到脊椎骨變得不能再彎,口中並發出半是呻吟、半是哭嚎的慘叫聲,然後喘着氣,在嘴裡咕噥:「他們正用一把刀子……割斷我的舌頭。」

  凱謝說他當時正忙著照顧病人,免得他從躺椅上摔下來,因此,對病人的前世回憶只能勾勒出一個大概的輪廓:

  「時間是一九三八年西班牙內戰期間,他參加某個地下抗暴組織,在敵後傳遞情報……但不幸被捕。敵人嚴刑拷打他,逼他說出同志的名字。他們在一間小石屋裡慘無人道地打他、踢他,後來,折磨他的四個敵人顯然聽到了什麼風吹草動,突然決定要迅速撤離該地。他的腳早被他們捆綁,現在他們又把他的雙手綁在牆上的鐵環裡,然後割掉他的舌頭……既然他不肯向他們透露情報,那也別想透露給任何人。經過好幾個小時後,他飽受疼痛與乾渴的折磨,最後孤獨地死去。而他對水的渴求也變得越來越強烈……。」

  凱謝說他很難將病人喚回今生,當他第一次去抓病人的手時,病人誤以為他是前世的迫害者而變得非常暴戾。後來,凱謝讓病人慢慢服從他的暗示,病人才開始認清自己此刻的身份及周遭的事物。病人要求喝水,凱謝倒了滿滿的一大杯給他,他一口喝光後,又連續要了第二杯、第三杯,最後竟吼道:「把水壺拿來!」

  凱謝這時才知道病人還未完全清醒,仍受到前世致命乾渴的折磨,於是又讓他躺回躺椅,給他暗示,慢慢由二十倒數到一,才將他完全帶回此時此刻。當病人完全清醒後,驚訝地說:「我現在一點也不渴了!」而他那怪異的「口渴畏懼症」也就不藥而愈。

  這的確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前世者會說,在雙方都無法證明前世存在或不存在的情況下,這樣逼真的前世回憶,特別是這樣的治療效果,不是值得我們嚴肅看待嗎?當我們從前世回憶進抵到前世療法時,面對的其實是不同的問題。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對催眠療法乃至心理療法有一些基本的認識。

 

催眠暗示與療效的因果

  催眠療法有很多種,其中有一種並不挖掘病人的過去,而只針對症狀給予催眠暗示或催眠後暗示。譬如米瑞斯所提到的一個案例:

  一名公司主管罹患嚴重的全身性皮膚炎,治療好幾個禮拜都未見起色。他變得沮喪、易怒、難以工作,幾乎整天都瞪着自己出了毛病的肌膚,一再抱怨症狀沒有絲毫改善。後來,他接受催眠療法。在催眠時,米瑞斯給他如下的催眠暗示:「你張開眼睛看看你皮膚上的疹子,你看看那些疹子,你看,你看!它們開始在消失了,它們消失了,消失得越來越多,當你看到它們消失時,你的手臂就垂落到沙發下……。」 如此利用催眠暗示誘發病人症狀改善的「幻覺」,經過兩次治療後,病人皮膚炎的症狀即獲得改善,快速復原。

  這種催眠暗示療法可施用於焦慮、憂鬱、畏懼等精神官能症、皮膚炎、偏頭痛、潰瘍、肌肉骨骼酸痛、氣喘、婦科毛病、關節炎等心身症,以及戒煙、戒酒等。事實上,魏斯在《生命輪迴》裡所提到的以前世療法治好的各種病症,也都有直接用催眠暗示療法治好的報告,而它們都不必扯到前世。

  在《生命輪迴》裡,魏斯提到他治療的一個中年女病人夏瑪,夏瑪有好幾種毛病,長期胃潰瘍是其中之一。魏斯說,他以催眠進行前世回溯,夏瑪「回想起她曾是倫敦一家大醫院的護士,當時可能是十九世紀,在她巡房時,一名軍人突然闖入,朝她的胃和胸部開槍。診療後,她的胃潰瘍開始好轉,再度清楚體驗到前世與今生間的因果關係。」魏斯顯然是想告訴讀者,夏瑪因想起前世「胃部遭槍擊」的經驗(因),而治好了胃潰瘍(果)。

  直接用催眠暗示療法也可治好胃潰瘍,但其因果關係的建立卻不是這麼馬虎。譬如馬庫士所提到的一個實驗:二十個經X光檢查確認患有中度嚴重胃潰瘍,且最少有六年病史的病人,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兩組病人在年齡、社會背景及宗教等方面都類似,實驗組接受催眠暗示(鬆弛)療法,並教他們自我催眠法;而對照組則沒有接受催眠暗示療法,但繼續接受原先的藥物治療。幾個月後,兩組病人都照X光,由三個不知情的醫師根據X光判斷胃潰瘍是否改善,結果在被判定病情獲得顯著改善的病人中,有八個是接受催眠暗示療法的實驗組,另四個則來自對照組。醫師因此說,催眠暗示療法對胃潰瘍病情的改善有「因果」關係。

  不相信前世的醫師會說:魏斯也念過醫學院,做過科學實驗,為什麼夏瑪「前世的胃部槍傷」和「今生胃潰瘍病情改善」的模式,能讓人「清楚體驗」其間的因果關係呢?這種說法實在有「將讀者當小孩子哄騙」 的嫌疑。

 

對創傷性事件的情感發洩

  另一種催眠療法則需讓病人「重返過去」,就像魏斯所說,「回到症狀開始的時刻」。但這個時刻卻是今生,而非前世。

  有些病人的症狀有明確的開始時刻,這比較好處理。譬如精神醫學的經典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所提到的如下病例:

  一個年輕的士兵參與一場激烈的戰鬥,在那場激戰裡,他隊上的不少同袍,包括他最好的朋友都壯烈犧牲了。他雖然僥倖生還,但在撤退後,兩腿卻突然變得麻痺,不能走路。醫師檢查他的兩腿並無受傷跡象,詢問之下才知道他原是隊上的醫護兵,在奉命撤退時,他被迫放棄身邊一位受傷而且很可能就是他好友的傷兵。很顯然地,他現在的雙腿麻痺不能走路,很可能是以「隱喻」的方式在表達他不想離開好友身邊的願望。於是醫師將他催眠,讓他重返(回憶)那場戰鬥,並暗示他再仔細看看身邊那位受傷的同袍。在催眠回憶中,他說他看到對方的臉是朝下的,而且已經動也不動了。當他從催眠狀態清醒過來,體認到他的好友在那時已經死亡,他已無能為力後,心中的罪惡感即獲得紓解,而他雙腿麻痺的症狀也隨之奇蹟般地消失。

  但在大多數時候病人都不知道他現在的症狀跟過去的什麼經歷有關,此時,醫師就要以催眠回溯法費心地去挖掘所謂「被遺忘」的經驗。譬如馬庫士提到的這個病例:

  一名十九歲的男子,對黑暗有一種強烈、非理性的畏懼,但卻又不知道自己這種畏懼從何而來。為了解除痛苦與困惑,他接受催眠療法。當他回溯到三歲時,想起了一件往事:他在一條黑暗的長廊裡驚惶地奔跑,而他那憤怒而患有梅毒的父親則在後面緊追不捨。當病人在描述這幕情景時,情緒顯得相當激動。在他發洩了情緒,並對自己恐懼黑暗的可能病源有了新的認識後,他的懼暗症也就消失了。

  這兩個病例的療效都建立在重新憶起被遺忘的創傷性往事,然後獲得情感的滌濾與淨化上頭。根據心理動力學派的說法,某些往事之所以被遺忘,並非全然由於時日久遠,更可能是它們讓當事者感到痛苦或罪惡,為了「保護」自己,在事發之後,當事者會「主動」將它們及伴隨的情緒驅趕出意識層面,也就是潛抑到潛意識裡,使他「不再想起」。但積壓的情緒不得發洩,日後仍會「轉化」成身體症狀,或讓當事者產生莫名的焦慮、恐懼,這些身體或心理的症狀通常是過去創傷事件的「象徵性」表現。治療的方法就是讓病人「回到過去」,將它「說」 出來,發洩該事件所伴隨的鬱積情緒,就好像切開皮膚下的膿瘍,將膿引流出來般。

  催眠下的前世療法,基本上循的是這個路線,只是它認為那個創傷事件是來自「前世」。要辨證其真偽,我們需對所謂的「創傷性事件」有進一步的了解。(未完,全文共11000字)

 

收錄於《前世今生的謎與惑 》一書,紙本書已絕版,歡迎購買電子書

我在讀墨的電子書

我在方格子的專欄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ldgoose1950 的頭像
    wildgoose1950

    王溢嘉的文字城堡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