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下的往事追憶
魏斯的生命輪迴說是建立在催眠之上的,我們就先從催眠談起。
人在被催眠後,的確會產生某些異象,回憶力的增強即是其中之一。馬庫士(F.L.Marcuse)在《催眠:真相與虛搆》(Hypnosis:Facts & Fiction)一書裡,曾提到如下一個例子:
某位囚犯很小就因和父親不和而離家出走,後來父親也遺棄了他的母親。囚犯最近知道父親死了,且留下一筆財產後,他很想和母親聯絡,讓母親得到這筆遺產。但因事隔多年,他對故鄉的印象已十分模糊,甚至連在哪一州都忘了,只記得母親經常以淚洗面。
監獄裡的心理學家將他催眠,讓他回到小時候,但他還是想不起故鄉的名字,不過卻想起曾經搭過火車。心理學家於是要他回想火車要到站時,車上播音器裡的站名廣播。在此一催眠誘導下,昔日廣播中那個站名的發音終於又浮現在他的腦海。但全美以此為名的鄉鎮共有六個,後來再輔以他又想起鎮上一個家族姓氏等資料,心理學家終於幫這位囚犯找到他失落的故鄉和母親。
一九五○年代,即有科學家做過實驗,將成年人催眠,讓他們「回到」幼稚園時代,結果有些人居然能想起幼稚園老師還有坐在旁邊的小朋友的名字,而這些都是他們平時再怎麼想也想不起來的。催眠甚至能讓人恢復半昏迷狀態下的記憶,一九六○年代,南非的李文森(B. Levinson)曾做過如下實驗:他要麻醉科醫師在將準備接受手術的病人麻醉後(腦波圖顯示病人已進入深度麻醉狀態中),說:「病人的臉色不好,他的嘴唇太藍,請多給他一些氧氣……好了,現在好了。」手術後,李文森將病人催眠,要他們回憶手術時的情景,結果十個中有四個居然能回想起麻醉科醫師所說的話。
催眠為什麼能讓人產生這種神奇的回想力呢?有一種說法認為,人們過去的種種經驗事實上都在腦紋裡留下了痕跡,遺忘或想不起來主要是缺乏適當的抽取媒介,法國小說家普魯斯特曾在其小說巨著《追憶似水年華》裡,精彩地向我們敘述他如何利用一杯茶、一塊海綿蛋糕的味道「勾起」無數童年往事的過程。而催眠又比小說家的稟賦更為敏銳,打一個簡單的比喻,我們的大腦或心靈其實有好幾個意識頻道(譬如清醒、睡眠、做夢等),在平時,主導我們的是清醒的意識頻道,而催眠則讓我們進入「意識轉變狀態」中,催眠師扮演「調頻者」的角色,他像調整收音機般調整受催眠者的意識頻道,當他說「回到你小學第一天上課的教室裡」時,彼時的情景就可能浮現在受催眠者的眼前,甚至還表現出那個時候的言行舉止。
但這只是部分的故事。
催眠回憶的可信度問題
科學家很早就注意到,催眠雖然有助於人們想起被遺忘的往事,但這些回憶也跟我們平常的回憶一樣,有著不少記憶扭曲、無中生有、張冠李戴的情形。
一九八○年,美國伊利諾州喬里特市發生一起謀殺案,雖然有一位目擊者,但卻難以指認什麼。為了增強目擊者的回憶力,警方將他催眠,結果他不僅回憶起謀殺者的容貌,而且還想起對方就是中學時代高他兩班的坎賓斯基。警方據此逮捕坎某,偵訊後認為嫌疑重大,而將他移送法辦。但眼科醫師在出庭作證時卻說,目擊者在催眠下說他離案發地點為二七○呎,而案發時間是燈光微弱的晚上九點,根據視覺原理,在這樣的光線下,能正確辨認容貌的距離應該是二五呎,二七○呎實在是「扯得太遠」了!目擊者的催眠下回憶顯然不符事實,結果,坎某才因此而獲得釋放。
催眠下的回憶也經常把幻想誤認為真實。譬如米瑞斯(A.Meares)在《醫學催眠術》(Medical Hypnosis)裡所提到的這個例子:
一名年輕男子患有奇怪的症狀——除了在自己家中外,到其他地方都無法小便(解不出來)。在深度催眠後,他居然回憶起小時候和母親性交的往事,而且在催眠繪圖(Hypnography)中,居然還畫出這樣的圖畫。因為這名男子是有同性戀傾向的分裂性(Schizoid)病人,醫師認為他催眠下的回憶並非事實,而是他潛意識裡的戀母情結幻想。
更重要的是,催眠師的誘導和暗示也為當事者「製造」了不少回憶。
早在十九世紀末,法國知名的醫學催眠家伯恩罕(H.Bernheim) 就做過如下一個實驗:一名年輕男子來找他治療坐骨神經痛,伯恩罕在正式將病人催眠前,提起他的同事史密特醫師,然後對病人說:「你見過這位紳士吧?你昨天在街上見到他和幾個人在聊天,當你經過時,他走過來用拐杖打了你好幾下,然後拿走你皮夾子裡的錢!」伯恩罕兩眼凝視著病人,低聲說:「告訴我它是怎麼發生的?」結果病人恍恍惚惚地,居然將這件根本無中生有的「昨日搶案」描繪得栩栩如生!而對這個極易受暗示的病人,伯恩罕以一次催眠就治好了他的坐骨神經痛。
根據統計,催眠下所產生的回憶,其真確性只有五○%左右而已,其他都是當事者的幻想、記憶扭曲或催眠師的誘導,甚至是為了討好催眠師而編造出來的。
法國雖是現代催眠術的發祥地,但因早年做過不少催眠回憶真確性的研究,所以法國一向就不準催眠下的「證詞」出現在法庭上。而美國在多次學乖後,如今大多數的法院也都規定催眠下所獲得的資料,不能作為法庭上的「證據」。
連今生的回憶都如此,更何況前世?
前世回憶的可暗示性
米瑞斯指出,一個人在被催眠後會有什麼表現,跟他原先認為「被催眠後該有什麼表現」有相當程度的關係。譬如在十八世紀接受梅斯梅爾(F.Mesmer)催眠的人,很多會產生身體的痙攣,因為當時梅斯梅爾認為催眠是「動物磁力」的作用,「理應如此」。同樣地,如果一個人事先認為催眠會讓人回憶起前世,那他可能就「真的」較能回憶起前世。
肯特基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克(R.A.Baker)曾做了如下一個實驗:他挑選出六十名有高催眠感受性的學生,分成三組。一組在事前先聽一卷介紹「新奇而刺激的治療法——前世療法,你將重返前世做神秘之旅」的狂熱錄音帶,結果在催眠後,有八五%的人回憶起最少一次的前世。第二組則先聽一卷中性的錄音帶:「如你所知,很多人相信轉世的觀念,而很多人則不相信,你也許會也許不會重返過去的前世生活」,結果催眠後,回憶起前世者降為六○%。第三組則事先聽對前世回憶充滿懷疑與批判的錄音帶——「前世療法是由一小撮遠離西方科學正統的人吹捧起來的,有些喜歡幻想的人也許會想起一些牽強附會之事,但大多數正常人都不可能看到任何東西」,結果在催眠後,只有十%的人回憶起他們的前世。
反對前世者會據此實驗說,前世回憶根本就是不當觀念的灌輸所致;但支持前世者卻也會說,人們無法回憶起前世是因為唯物科學的壓制。這種爭論難有答案,也許我們該看另一個更實際的問題:被催眠者是如何產生前世回憶的?
一般談論前世回憶的書籍,都只提當事者在催眠下回憶起什麼樣的前世經歷,而不提這些回憶是怎麼被「誘導」出來的。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其中的奧妙,休吉(B.P.Hughes)在其博士論文裡對此曾有較完整的記錄:
他將一名三十五歲的男子催眠,讓他退行到六歲,做了一些回憶後,接下來給他如下的暗示:「現在我要你退回到此生以前的前世,我會從六倒數到○,然後再從○數到廿一,當我數到廿一時,你就將是前世的廿一歲,你可以看到周遭的事物,並向我描述你看到的一切。你會用英語和我交談,好讓我聽得懂。現在你已準備好了,我們就要開始了。六、五、四、……○、一、二、……廿一,好,你幾歲?」「廿一歲。」「你在室內還是戶外?」 「在戶外。」「看看四周,告訴我你看到什麼?」「我看到很多氣船、帆船,很多水,有一個城鎮在那裡。」「你能告訴我城鎮的名字嗎?」「它叫狄佩。」……。
絕大多數催眠下的前世回憶,都是以諸如此類的暗示誘導出來的。反對前世者認為,這和催眠暗示所產生的「正面幻覺」(positive hallucination)沒有什麼兩樣,譬如催眠師暗示被催眠者在睜開眼睛後,會看到椅子下有一隻貓,他在睜開眼睛後,仿佛真的看到一隻貓(但實際上沒有),而催眠師要他描述這隻貓,他也能對這隻貓的特徵做各種描述。但實際上根本沒有「貓」,所謂「前世回憶」就像這隻子虛烏有的「貓」一樣。
矛盾、混淆與隱喻式的前世
雖然有前述的這些疑問,但相信前世者還是會說:「先別爭論這些,重要的是當事者前世回憶的內容,它們豈是『瞎編』兩字可以交待?」於是,我們又進入了解析前世回憶內容的層次。
反對前世者可以從不少前世回憶裡找出明顯的邏輯矛盾。譬如魏斯在《前世今生》裡所提到的凱瑟琳,她在第一次回憶起前世時,說當時是「公元前一八六三年」,她是一名埃及婦女。有邏輯觀念的人馬上會產生如下的疑問:所謂「公元」是基督教在西方得勢後才產生的人為記年方式,一個古埃及人怎麼會知道當時是「公元前一八六三年」呢?而且她怎麼能用「現代美語」和魏斯交談呢?雖然我們可以用催眠學專家希伽德(E.Hilgard)所說「分裂的意識」及「隱藏的旁觀者」 理論,來理解「現代美國人」凱瑟琳並未從她的意識裡消失,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在描述自己的過去,但她又怎麼「推算」出當時是「公元前一八六三年」呢?所以,這顯然還是一個現代人在編故事。
事實上,卡里敦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史巴諾(N.Spano)很早就從他病人的前世回憶裡看到了這種「古今混淆」現象。譬如有一個病人回憶起在公元一七八○年時住在密西西比州,但查一下歷史就知道,在一七八○年時,美國根本還沒有「密西西比州」。另一個病人說他於一八六六年時住在德國,但當時德國根本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分裂成許多不同名稱的小國。另一個病人錯得更離譜,他說他在公元五○年時,是羅馬的皇帝凱撒,但事實上,凱撒在公元前四四年就死了,而且他從來就沒有被加冕為「皇帝」。
除了邏輯矛盾、古今混淆外,我們還可以從某些前世回憶裡,看到「今古相通」的情形。譬如魏斯的病人凱瑟琳,她目前的男友史都華多次出現在她的前世回憶裡。在現實生活裡,凱瑟琳對史都華是既愛又恨,恨他的謊言和操縱,卻又被他的魅力深深吸引,無法自拔。結果在前世裡,史都華有一世成為她的敵人,「從後面扼住她的脖子,用刀劃過她的喉嚨」;另有一世則成為她的父親,她說:「我很愛他……但他覺得我是個小討厭。」這樣的前世糾葛,幾乎就是她目前對史都華矛盾感情的投射。
更妙的是,連治療凱瑟琳的魏斯也兩三次出現在她的前世裡,而且都扮演「很有智慧的老師」;而關心凱瑟琳,且將她介紹給魏斯治療的愛德華醫師,亦兩三次出現在凱瑟琳的前世裡,扮演她「慈祥的父親」。
如果真有靈魂轉世,那靈魂何其多?世界何其大?為什麼這些和凱瑟琳目前有關的人總是能在前世裡和她「相聚」呢?反對前世者會說:「這些都不過是凱瑟琳對她目前處境的一種隱喻式幻想罷了!」(未完,全文共12000字)
收錄於《前世今生的謎與惑 》一書,紙本書已絕版,歡迎購買電子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