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惠能的「中道」思想,認為有無、凡聖、明暗、動靜、虛實等二元對立的現象或性質,在更高的層次上「是一不是二」,讓人想起西方如黑格爾等人的「正、反、合」辯證法。但如果仔細推敲,惠能的「是一不是二」有著比西方辯證法更廣泛的含意,也更具特色。

  首先,惠能認為在「正、反、合」之前,要先「離兩邊」,這個「離」往往比「合」來得重要。就像德國物理學家蒲朗克(M.Planck)所說:「一個科學真理所以獲勝,並不是讓它的敵手看到光而信服,而是因為敵手們最後死光了,熟悉新科學真理的新世代取代了他們。」即使是科學家,要叫他們「放棄」原先的信念(執念)其實也是相當困難的,更何況一般人。所以,一定要先「捨離」原有的執念,才能接納新的觀點。

  第二,所謂「正、反、合」在惠能或中國其實有兩種型態,一是屬於靜態的「合」,也就是將原本二元對立、矛盾的正與反兩種元素在同一個層次整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太極圖就是一個最鮮明的例子:它是由陰陽兩個正反元素以一比一的方式無間融合成一個圓滿和諧的圓。在現實生活裡,當然不可能有這麼理想的「合」,但大家非常熟悉的「得意時儒家,失意時道家。」或「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都是說一個人在不同(通常是相反)的情境中,有頗具差異性的表現,但整體來看,兩者卻又能互補而成為一種理想、圓滿的生命型態,它們都可以說是惠能「二道相因,成中道義」的具體表現。

  近來受到不少心理學家認同和鼓吹的「雙性人格」,可以說就是這種整合型態的現代版。人有男女之分,傳統認為男人擁有男性氣質,譬如剛強、粗獷、勇猛、理性、獨立等,而與之相反的溫柔、細膩、怯弱、感性、依賴等則被認為是女人擁有的女性氣質;它們呈現二元對立的正反關係。「雙性人格」是說一個人(不論男女)能同時擁有傳統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合),但不是男女氣質各占一半或看起來不男不女,而是依情境的需要,表現出最適當的行為方式,譬如在和他人做親密接觸時,會表現出溫柔、細膩、感性的一面;而在需要競爭來達成目標時,也能顯露出剛強、果敢、理性的一面;他們會對科學、運動感興趣,又會喜歡藝術、小孩。這也是一種「正、反、合」,研究顯示,擁有這種「雙性人格」的人比較成熟、有能力又有魅力,也比較能有成就;它也是兩性日趨平等的現代社會裡理想的人格型態。

  第三,另一種動態的「正、反、合」,才是類似於西方或黑格爾的辯證法,也就是先有一個正題,然後出現一個反題(對正題的否定),再經過對反題的否定(否定的否定)與正反兩方的交互辯證,結果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合題(在更高的層次上調和或包容原有的正題和反題)。用「是一不是二」來說,「二」就是正題與反題,而「一」則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將它們整合而成的合題。這種動態的「正、反、合」具有成長、生發或向上提升的特性,一個最淺顯的例子是我們在兒童階段,父母或師長會教導或灌輸我們做人做事應遵守的規矩和道理,這是正題;但在進入青少年的叛逆期,很多人會開始和父母、師長唱反調,故意否定、違背那些規矩,這就是出現反題;但在進入成年期後,經過自己的反省,覺得過去的叛逆其實相當非理性、膚淺、愚昧,而重新審視以前父母師長的教誨,覺得裡面有些確實充滿了智慧,於是開始自我激勵和鞭策,主動去奉行那些規矩和道理,這就是合題。但這個「合」跟童年時代的那個「正」已經有很大的不同,而這就代表了成長。

  惠能對這種動態的「正、反、合」雖沒有太多的著墨,但後來的青原惟信禪師則以他個人的經驗為我們做了非常生動的說明。他對弟子和信眾們說:「老僧三十年前還未參禪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後來經過老師指點,有了個入處,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如今得了一個休歇之處,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各位說說看,這三種見識是相同呢?還是不同?」三種見識當然是不同:未參禪前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屬於正題,是對外界的直覺性認識,看到的只是表象。隨後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則是反題,瞭解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起於心對它們的差別認知,也就是對前一種見識的否定。最後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則是否定的否定,看似又回復到原先的正題,但其實是超越了「是」與「不是」,是「正、反、離」之後的「正、反、合」,認識的山和水已是更高層次的山和水。

  人類知識的進展大都屬於這一類的「正、反、合」:它通常是先有一個被認為能解釋已知現象的正統思想或主流理論(正),但慢慢的,出現一些正統理論無法解釋的矛盾現象(反);矛盾的事實越聚越多,正統理論越來越受到質疑,於是有人提出一個新的理論,能同時包容舊現象和新現象,讓舊現實和新現實都得到合理的解釋(合)。譬如牛頓的古典物理學(正),可以完美解釋在地球上可見範疇內的各種物理現象,但當物體在光速的情況下運動時,古典物理學就顯得窒礙難行(反),為了解釋這些新事實,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合)。但相對論並沒有推翻古典物理學,而是以一個層次較高、包容性更大的結構來解釋所有的現象,讓理論與現實之間再度趨於穩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又開始出現相對論無法解釋的新矛盾現象(譬如次原子世界的物理現象),新矛盾現象越聚越多,於是有量子論的產生,但量子論可以解釋小宇宙(次原子世界)的物理現象,卻無法解釋大宇宙,所以當今的物理學界又處於失衡的狀態,物理學家無不摩拳擦掌,希望能找出一個能同時解釋大宇宙和小宇宙的更高層次的新理論。

  人類的知識,特別是科學知識,就是在這種反覆循環的「正、反、合」辯證關係中,不斷發展,一再獲得提升。有人也許會認為惠能的「是一不是二」,在達到「一」之後,似乎就缺乏再向前行、向上提升的動力,但這是沒有充分掌握惠能三十六對法神髓的觀點,照惠能提供給我們思考訓練,應該是「你說合,我就說離」、「你說一,我就說二」的,所以,「中道」也有它的階段性,也是不斷在演進的,因為真正的「離」是連「中道」也要離的,我們不能停留在「一」,「一」衍生出「二」,「二」再整合成「一」,不斷的「離」與「合」,「不一不二」,不只知識,連生命也能不斷地獲得成長和提升。這才是對惠能「中道」思想最好的體會與發揮。

 

《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博客來網路書店

王溢嘉最新文章連結

arrow
arrow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