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一個弔詭是:越叮嚀自己「我要平靜」,就越無法平靜。在這個時候,你最需「要」的就是拿掉那個「我」。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剛剛嶄露頭角時,偶而有人會請他去演講,他總是非常緊張,在演講前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內心焦躁惶急,演講的效果當然也就不好。有一天,他對自己說:「如果羅素的演講講得很差勁,這世界會有什麼改變呢?它既不會對世界造成任何影響,歷史也將繼續延續。」透過這種反思,他消除了自我中心的關注,不再擔心自己的表現、不再害怕受人輕視,心情變得寧靜輕鬆許多,以後就把演講當作樂事,結果就越講越好。
要想維持心靈的平靜,除了以「無我」的方式去回應外在刺激外,更需要以「無我」的方式去閱歷人生,也就是在待人接物、立身處世方面淡化自我,放空自己。莊子認為,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徑就是:
放棄求名的心思,放棄謀略的智慮;放棄專斷的行為,放棄智巧的作為。體會無窮的大道,遊心於寂靜之境;讓稟承自然的本性得到發揮,而不自我矜誇,這也就達到「虛」(空明)的境界了。①
如果無所求、無所爭,心中沒有什麼掛慮和懸念,風平浪靜,自然較能維持心靈的平靜。在〈山木〉篇,莊子更用一個巧妙的比喻告訴我們,「無我」還可以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
併起船來渡河,如果突然有條空船碰撞過來,即使心地偏狹、性子急噪的人也不會因此動怒;但如果船上有一個人,那就會大聲喝斥來船讓開;喊一聲沒有回應,喊第二聲也沒有回應,那第三聲就必定會惡聲惡氣地破口大罵。為什麼原先不發脾氣而現在卻大動肝火?因為原先是空船沒有人而現在卻有人在船上。一個人如果能以「虛己」的態度悠遊於人世,誰又能夠傷害他!②
「無我」,就是將自己變成一條空船,沒什麼威脅性,自己自在,別人看了也自在;即使在江湖上跟人發生摩擦,別人也不會跟你計較,更不會傷害你。
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來,福善之事止於寧靜的心。③
當我們放空自己,拋開跟自我有關的掛慮和懸念後,心中一片寧靜,自然會流露出祥和之光。在待人接物及行事時,雍容自在,豁達開朗,往往就能有更自然、更好的表現,沒想到要圓滿,結果反而一切圓滿。以無我的心情來觀照世界,更能進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所說的無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物我兩忘;或者《菜根譚》所說的「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還有什麼比這更寫意的呢?
①無為名屍,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盡其所受乎天,而無見得,亦虛而已。(應帝王)
②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山木)
③虛世生白,吉祥止止。(人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