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人社會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很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不只做人要做「有用之人」,求學做事更講究要「經世致用」,凡事必先問「是否有用」?而且不談「無用之事」,不學「無用之學」。這種明確的目的性當然有它的好處,但有時候卻難免流於膚淺、短視。莊子「無用論」的第三個層次──「反動的無用論」,就是為了矯正這種偏差的一種反動。  

  大家都聽過英國科學家牛頓的一個故事:有一天他坐在蘋果樹下沉思,一枚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剛好擊中他的腦袋,因而讓他產生一個問題::「蘋果為什麼不掉到天上去?」如果牛頓生長在古代的中國,而向中國老師提出上面的問題,孔子也許會皺眉說:「你這個問題何補於國計民生?你問這無用又荒唐的問題幹嘛?不要再玩物喪志了!」但莊子可能眼睛一亮,說:「你的問題看似毫無用處,卻隱含深意,你應該繼續追問下去,因為『無用之用,乃為大用』啊!」在中國的古聖先賢中,莊子很可能是對牛頓的問題最感興趣、並給予最高度評價的人。  

  莊子的言論向來被認為天馬行空、大而無當,在〈外物〉篇,惠施就對莊子直言「你的言論沒有用處」,莊子回答:

懂得無用才能夠跟他談論有用。大地不能不說是既廣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雙腳能踩踏的一小塊罷了。既然如此,那麼只留下雙腳踩踏的一小塊,其餘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黃泉,大地對人來說還有用嗎?

  這段話不只是莊子對自己學說的「無用之用」提出辯解,用它來理解現代的應用科學和基礎科學更顯得特別有意思:應用科學(如建築、化工)就好比「雙腳踩踏的一小塊地」,它是直接而用得著的知識,過去中國人很注重也很會用這一塊;而基礎科學(如數學、物理)就好像「雙腳踩踏之外的一大塊地」,目前看不出對自己有什麼用,但卻是支撐你所踩之地的基礎,你若漠視它、甚至鄙夷它,那你很快就會玩完,無法再踏出去,拓展你想要的「用」,這正是中國過去知識發展的軌跡和困局。

  看似「有用」的,其實只能「小用」;看似「無用」的,卻隱含著「大用」。我們再回過頭去看牛頓的問題:「蘋果為什麼不掉到天上去?」乍看荒誕無用,但在他窮追不捨下,卻從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對日後的天文學、人造衛星、航天、巨型機械的發明做出莫大的貢獻。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乃為大用」,它才是莊子「無用論」的精髓所在,也是他可能對牛頓的問題感興趣的原因。

  西方人求學做事,有很大動機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求知欲與探索本能,「有用與否」反而是次要的問題。但就是這樣「為知識而知識」,結果反而建立了輝煌的現代文明。從這個角度來看,莊子對「學」與「用」的看法,反而是較接近西方先進的觀點,時至今日,依然值得我們借鏡。

  所以,如果你在碰到問題或面臨學習的取捨時,老是在心中猶疑:「我問這個問題幹嘛?我學這個對我個人、家庭和社會有什麼用?」那你應該提醒自己,莊子說「無用之用,乃為大用」,難道你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與探索本能而學習嗎?

 

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外物)  

 

《莊子陪你走紅塵》博客來網路書店

王溢嘉最新文章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