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勸濟堂下方有一個「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
它原是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所設立的金瓜石戰俘營(在更早以前,這裡則是來此挖礦的溫州人所住的工寮,稱為溫州寮),1942年改建成戰俘營後,被當地人稱為「督鼻仔寮」,因為日軍將從馬來西亞及新加坡所俘擄的英國國協及同盟國戰俘關押於此,剛開始只有五百多人,最多時曾超過一千人。
這些戰俘都被帶往礦區當挖礦的奴工,因為工作辛勞、環境惡劣、飢病交迫,很多戰俘都因此而喪生,有些戰俘則被遷往他處。
日本投降後,剩餘的戰俘才獲得解放。後來,加拿大籍的台灣女婿何麥克(Michael Hurst)成立「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在他的奔走下,於1997年回到現址立碑紀念,並在各方的協力規劃下,已成為有點規模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公園」,每年11月都會在此舉行追思會。
園區內林木扶疏,有幾個紀念性的石碑,如進園處的「永恆的和平與追思之火」碑,還有一些說明的銘文與圖。
一座木質長廊通往後方的自由牆,黑色的自由牆上鏤刻著被關押於此的戰俘姓名和國籍,自由牆的頂端刻的是REMEMBERING THEIR SUFFERING AND SERVICE FOR FREEDOM,底部刻的則是FREEDOM IS NOT FREE 自由必須付出代價。
在自由牆前面,另有一座名為「夥伴」的雕像,兩個形容憔悴的戰俘礦工在艱難中互相扶持,看了令人心酸。
整個園區安靜而又肅穆(停留約半個鐘頭,只有我們兩個參觀者),適合讓人睹物遐思。
離去時,特別去看當年戰俘營留下的唯一殘跡:戰俘營入口處的一根石柱和一面牆。
我看的資料顯示,當年在這個戰俘營,有一些本地台灣人被日軍徵來充當監視兵(形同看管犯人的獄卒),戰後卻被盟軍視為戰犯,而被抓去日本接受審判,結果客死異鄉。既然名為「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應該也要讓這些台籍獄卒有個留名和容身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