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王溢嘉 著

有鹿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 20186

解開《六祖壇經》兩大誤會!

一、它其實是一本談「生命追尋」的書

二、它「理性思辨」、「感性直觀」兩者兼具

前往博客來網路書店

目錄

自序 生命追尋的傳奇與神韻

1.0 覺醒:發現真實的自己

內在靈性:人人皆可成佛

眾生與佛:根智相同,迷悟有別

從佛性到自性:認識你的生命原力

本來面目:清淨、自足而又能生萬法

仁者心動:你的人生為何淪為虛妄?

金佛出土:別忘了你還有另一種心

明心見性:我的一個「迷人」經驗

正邪俱不用:善惡不思方是見性

摩訶般若:相信你本有的大智慧

真空妙有:無一物中無盡藏

認識你自己:科學實證下的假我與真我

生命目標:從外在追尋到內在追尋

人間行腳:在無所追尋中發現真我

彼岸不遠:天堂與地獄都來自你的營造

2.0 實踐:邁向清明的人生

自悟自解:你就是你在等待的人

示導見性:你需要什麼樣的師父?

探照心靈:在閱讀中發現自性與潛能

歸依三寶:從外在的佛法僧到內心的覺正淨

無念為宗: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無相為體:如何做到「於相而離相」?

無住為本:要用心若鏡,也要經常換景

自我約束:規範與戒律的真諦

禪不在坐: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頓悟為上:讓你的心在剎那間豁然開朗

漸修功夫:「阿基米德時刻」帶來的啟示

左右兼顧:要感性直覺,更要理性思辨

三十六對法:打破偏執的最佳思考訓練

自責自省:懺其前愆,悔其後過的良方

四弘誓願:認清什麼是真度與真學

一行三昧:用蘇東坡來檢驗自己

佛法在世間:濁世就是你修行的道場

3.0 療癒:解脫虛妄的煩惱

五蘊皆空:重新定義自己的煩惱

波浪生滅:煩惱,是因為太把它當真

著境住念:莫讓悲傷之鳥在髮間築巢

對境心數起:不再被單一執念所綁架

人間戒香:吹散心頭的邪見迷霧

貪嗔劫害:天人交戰中的抉擇

自心不亂:走出他人構築的迷宮

惡來善度:撥亂反正的權宜之計

以境轉心:投入新環境,改變舊心情

淨化作用:發露、滌濾心中的罪與惡

心體離念:成為自己的旁觀者

不再有我:學習用第三人稱描述自己

接納與包容:它不再是我們的敵人

取捨之間:用大智慧打破煩惱塵勞

無去無來:告別頑強的死亡幻覺

4.0 超越:提升生命的境界

扶搖而上:生命的四個境界

因無而有:革命性的創新來自無知

去蕪存菁:勇於對舊經典提出新詮釋

一念知非:高貴在於超越過去的自己

成中道義:從不斷不常到不取不捨

是一不是二:在正反離與正反合的路上

定慧一體:生命的靜止與流動

真常無常:無常是樂,恆常是苦

空即是色:告別式裡的一隻猶太狐狸

煩惱即菩提:看到成長與改變的契機

無我無人:因自他不二而真性不易

一即一切:從一粒沙看到整個世界

【後記】個人的一些聯想與感悟

六祖真身:惠能啊!你為什麼還住在這裡?

神通虛妄:不同版本所透漏的玄機

荷澤神會:為惠能確立地位的好徒弟

逆向思考:解脫煩惱vs.種牛痘與發電機

不一不二:惠能辯證思維的三個特色

自我與懺悔:當佛洛伊德遇見惠能

空幻與慈悲:禪宗和行為主義的離合

兄弟登山:惠能與老莊觀點的差異

和而不同:《壇經》與儒家關係的思辨

真假惠能: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序 生命追尋的傳奇與神韻

  我曾兩次走訪廣州光孝寺,一次在一九八四年,一次在二○一三年。今天的光孝寺在唐朝時稱為法性寺,公元六七六年,禪宗六祖惠能在此寺剃髮受戒。

  第一次去,心情比較激動。那是我初次進大陸,原本以為只能在書本上看到的事蹟,忽然具體地呈現在眼前,雖然說埋藏惠能頭髮的瘞髮塔和旁邊的菩提樹都已非舊物,而那流傳千古的「幡動風動」公案更只剩下一縷清風,但風中似乎依然傳來惠能當年在此講述「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的餘音。

  第二次是先到韶關的南華寺(也就是當年惠能駐錫最久,被稱為六祖祖庭的寶林寺)住了一晚,然後再南下到光孝寺。事隔三十餘年,光孝寺已是香客如織,而舊地重遊的我心情也迥異昔日。看著那些繚繞的香火,我當下決定把《六祖壇經》納入我正重新解讀的中國經典系列中。但我想要賦予惠能和他的《六祖壇經》什麼樣的新義呢?

  本書就是我給自己和讀者的答案。《六祖壇經》雖是中國本土唯一被稱為「經」的佛學著作,但卻一直沒有受到恰當地看待,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認為《六祖壇經》只是一部佛教氣氛濃厚的宗教性書籍,以解脫塵世的煩惱為要旨;一是認為惠能的「明心見性」和「直指本心,頓悟成佛」太過感性直觀,只能意會,難脫神祕色彩。我覺得這是對《六祖壇經》和惠能很大的誤讀與誤解,本書的寫作除了要打破這兩個傳統上的大迷思,更希望立足當代,呈現《六祖壇經》和惠能為當前社會和現代人的人生能帶來什麼意義與啟迪。

  首先,我要強調《六祖壇經》看似佛經,但其實是一部談「生命追尋」的書。更精確地說,是原本比你我都平凡的惠能,如何在一個遠大夢想的召喚下,一步一步向前行,最後成為改革中國佛教的一代高僧、創新中國文化的偉大思想家的生命歷程;而他在書裡的講道說法,其實就是在和我們分享他生命追尋歷程中的寶貴心得。惠能的人生夢想是「求作佛」,這個「佛」指的是理想的人格與生命境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因為人人皆有佛性(自性),內心都有一股「能生萬法」、想要成就更好人生的生命原力。

  問題是怎麼做?惠能告訴我們首先要從虛妄的迷夢中覺醒,去妄存真、明心見性,了解到生命的追尋其實就是在自悟自解中,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去發現和實現真實的自己。人生大部分的煩惱都是自尋的,但如何解脫煩惱,讓心靈獲得療癒,只是消極的功課,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超越過去的自己,在不斷不常、不取不捨的中道思想中,體會真常無常、定慧一體、煩惱即菩提、空即是色、一即一切的真諦,讓生命通透,離諸法相,清淨自在,一無所得,卻又得到所有。這個「覺醒、實踐、療癒與超越」的生命追尋四部曲,也是本書書名《六祖壇經4.0》的另一個含意。

  其次,很多人認為惠能和他以後的禪宗主張悟道要靠感性直觀而排斥理性思維,我特別指出這是「不認真思考」下的人云亦云。惠能不僅有敏銳的感性直觀力,他的理性思辨能力更是一流,他指出大家津津樂道的「不立文字」根本就是一句不通的廢話;他對傳統佛教裡的佛、三寶、禪定、彼岸、三身、四智等提出不同的詮釋,無一不是來自他的理性思考和檢驗;而他在解答弟子的疑惑時,靠的更非神祕的直覺,而是清晰又詳盡的說理。最後,他傳授給十大弟子的「三十六對法」——「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更是一種很好的逆向思考訓練,而他從「離兩邊」(正反離)到「是一不是二」(正反合)的辯證思維法,和西方的辯證法相較,不僅不遑多讓,還另具特色。這正是惠能之所以是一個偉大思想家的最重要原因,很遺憾的是,他在這方面的傑出表現,過去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本書最後的「後記」,則是我個人對《六祖壇經》和惠能的一些聯想與感觸。我拿當代創造心理學裡的逆向思考來和惠能的三十六對法與頓悟作比較,覺得若只將它們用來解脫煩惱和提升生命境界實在有點可惜,應該將它們拓展到科學和藝術創造的領域。我也拿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史金納的行為主義來和惠能的心靈與療癒觀作比較,在互相參照之下,大家對人類的心靈面貌與心理療癒應該能有更完整的認識。又,惠能在將佛教本土化時,吸納了一些道家與儒家的觀點,過去的論者都強調惠能思想與儒道的相同點和傳承,但我則特別指出他們相異的地方,因為我覺得那才是我們應該關心與思考的重點。

  《六祖壇經》基本上是惠能對眾生與弟子的講道說法,由他的弟子法海紀錄整理而成。它有很多版本,我根據的是現在流通的宗寶本(公元一二九一年),內容比現存最早的敦煌本(成書於公元七三三至八○一年之間)多了約九千字,雖然較為完備,但也有不少差異之處。我在「後記」裡,也對版本作了一些比較,主要是想呈現關於惠能身世和《六祖壇經》教義的某些問題,並提醒大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我們想在讀後能夠自己「生其心」,那麼對惠能和《六祖壇經》就應該「無所住」。

王溢嘉

二○一八年一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ldgoose1950 的頭像
    wildgoose1950

    王溢嘉的文字城堡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