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分「經」與「傳」兩部份。「傳」是對「經」的闡述與解釋,包括《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繫辭傳》(上下篇)、《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十篇文章,統稱「十翼」,也是一般所說的義理派解釋。
為了方便瞭解,我們先從《說卦傳》談起。它告訴我們,古人認為宇宙中有八種自然現象或成分: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易經》作者以八個卦名和符號來表示,並賦予它們不同的特性:乾(1、天、健),坤(8、地、順),震(4、雷、動),巽(5、風、入),坎(6、水、陷),離(3、火、麗),艮(7、山、止),兌(2、澤、悅)。六十四卦(六畫卦)就是由八卦(三畫卦)兩兩相疊而成。
《彖傳》是在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和卦義。《象傳》除了解釋卦象、卦辭外,還對每個卦的六個爻辭做補充說明。我們就以遯卦(G)為例,先作個介紹:遯卦的卦辭是:「遯:亨。小利貞。」《彖傳》的解釋是:「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意思是說遯乃退避、隱遁,時機不對時,退避才可獲得順利,陽剛正位(九五陽爻)與陰柔(六二陰爻)相應,要在恰當時機隱遁避險。但這也只有小小的利益,因為代表小人的陰爻已從下面慢慢浸潤滋長(二陰爻往上進逼四陽爻),退避要順應時勢的道理很重要。
但為什麼這樣就要退隱呢?《象傳》也作了說明:「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原來遯卦的卦象(G)是艮(山)在下、乾(天)在上,所以是「天下有山」。天代表君子,山好比小人,山漸高而天漸遠,陰漸長而陽漸消,小人得勢,此時君子就要和他們劃清界線,以威嚴的姿態退隱,明哲保身,等待東山再起的良機。
在對卦義作了定調後,接下來的六個爻辭就循著這個大方向作詮釋。譬如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象傳》的說明是:「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意思是說要隱退卻錯過了時機,落在最後,情況很不好;但如果能靜觀不動就不會造成什麼危害。還有最後的上九:「肥遯;无不利。」《象傳》的說明是:「无所疑也。」意思是能放下一切,無所羈絆、毫不遲疑的退隱,就能無所不利。這些的確都有助於我們對卦象、卦辭與爻辭的理解。
《序卦傳》是在解說六十四卦的順序。遯卦的前面是恆卦,後面是大壯卦,《序卦傳》的解說是:「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意思是事情沒有恆久不變的,久了就會起變化,君子的應對之道有二:一是消極退避、明哲保身,也就是遯卦;一是積極面對,用力衝撞,也就是大壯卦;遯和大壯卦剛好是相鄰而卦象顛倒的兩個卦。《序卦傳》是想幫助大家了解卦與卦間的來龍去脈。
《繫辭傳》應該是最重要的,但因為它是對《易經》大義之通論,且內容龐雜,我們在下面相關的地方會經常提及,此處就先從略。《文言傳》只各附於乾、坤二卦之後,暢談其義,表示對這兩卦的特別重視。《雜卦傳》則是錯雜解釋六十四卦的卦義。
這些「傳」雖然有助於我們了解「經」,但從以上簡單的介紹可知,它在闡釋時不僅使用大量的類比象徵,而且具有濃厚的道德色彩,這雖然有其特殊意義,但對「經」來說,卻絕非「唯一而正確」的解釋。譬如遯卦,近代學者高亨就說,「遯」為「豚」(豬),「遯尾;厲。」是說抓豬尾巴很危險;「肥遯;无不利。」是說把豬養得很肥,這樣很好;亦即遯卦是在藉養豬的種種來作吉凶判斷的參考。這跟「傳」的「小人得勢,君子隱退」說法相差何異十萬八千里?遺憾的是,兩千多年來,「傳」卻成了主流觀點,而且還和「經」綁在一起,成了《易經》。我們若想真正了解《易經》,就不能只侷限於這種觀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