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模糊而又深沈的生命不完整感外射出來,很容易就會具象化成為對住家能擁有第四個房間的渴望。
友人林君的新家位於郊區山上的一個社區。剛到訪不久,他就帶我去參觀裡面的一個房間,是日式和室的模樣,但也許是他的書房,或者兼做客房。
「我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
林君歪躺在柚木地板上,愜意地說。想來搬至此地後,他就經常這樣歪躺著,看看書、聽聽音樂、眺望窗外的風景。窗外藍天白雲,青山綠樹,不見半絲人為的東西,予人出塵之感。
這是他新家的第四個房間。其實,林君從市區搬到郊區,就是為了這個房間。對多數都市人來說,所謂理想的房子,經常意味著能擁有第四個房間,它幾乎已成為一種集體的渴望。
但這不只是希望能有更寬敞的空間而已。在因渴望而擁有第四個房間多年後,我才慢慢體會出這種集體渴望背後的象徵意涵。
印度有一位先哲說,每一個人,都像一棟擁有四個房間的房子,在這四個房間裡,分別住著身體、心智、情感和靈魂。除非我們每天都能到每個房間走走,即便是打開窗戶,讓房間透透氣也好,否則便不算生活得完整。
現代人生活的一大矛盾是把時間填得滿滿的,卻老是覺得不滿,忙碌而又空虛,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成天流連於身體、心智、情感活動,而很少到「自己的第四個房間」走動,和自己的靈魂寒暄吧!
這種模糊而又深沈的生命不完整感外射出來,很容易就會具象化成為對自己住家能擁有第四個房間的渴望。但如果無法真正體認自己渴望的其實是多一點靈性,每天過些性靈的生活,那即使住在一百坪的房子裡,擁有十多坪的第四個房間,你還是會覺得不滿,感到空虛。
那沒有第四個房間怎麼辦?其實,我覺得重點不是在你擁有幾個房間,而是你怎麼安排房間。前面那個印度故事,把靈魂安排在第四個房間(這也是很多人的作法),但你為什麼不讓靈魂住在第一個房間呢?為什麼第一個房間非得住肉體不可呢?
如果能將靈魂和肉體所住的房間對調,經常在第一個房間裡活動,那你就會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我不是擁有靈魂的肉體,而是擁有肉體的靈魂。我不是一個人在從事性靈之旅,而是一個性靈在從事人類之旅。」這種觀點會讓你的生命產生一些奇妙的轉變。
這也是我在擁有自己的第四個房間,並在其中流連很長一段時間後,所產生的感想。如今,我站在林君新家的第四個房間裡,覺得有種模糊的熟悉感。
他的第四個房間其實不大,看起來也很樸素,但他說,他現在在這個屬於自己的房間裡,天天看著天空用雲彩所寫的詩句,傾聽自己用心靈所譜的新歌……。是嘛?我望進他的靈魂之窗,心想他果然已開始進入他真正的第四個房間了。
但這只是個開始。
讓靈魂住到第一個房間裡吧!讓這第四個房間成為你的第一個房間吧!我聽到這樣的悄悄話,那是我心中的話。不過這個房間還很新,林君還需要在這個房間裡打滾一段時間,才能聽到那樣的話。 (2003年,原載《聯合報》,收錄於《傾聽內在的聲音》一書中)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