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本部落格最近大幅度整修,即日起將密集po文。請到名片頁訂閱,即可篇篇收到。謝謝!

 

  有人說:「江上的船,路上的人,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無非是為名而來,為利而往。」這話說得也許太直白了點,但不管你人生追尋的是什麼,在進一步的分析後,都擺脫不了跟名與利的關係(即使只是附帶的收穫);而且,有名有利還能使你的人生追尋更得心應手。「名利雙收」的另一個說法是「富貴兩全」,即使以此為人生追求的目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求名當求萬世名,計利當計天下利。」在面對名與利、富與貴時,我們不必忸怩作態,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得到名利與富貴,又要用你的富貴與名利做什麼?

孔子對富貴與名利的基本看法

  孔子並不避諱富貴與名利,他大方承認:「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里仁),而且還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述而)如果當車伕可以致富,那他也樂意去做。追求富貴乃人之常情,沒有什麼不好或不對,而且職業無貴賤,只要正當,靠工作致富也是值得鼓勵的。

  孔子還認為:「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泰伯)在太平盛世如果你依然貧賤,那表示你並沒有認真去發揮所長,乃是可恥的事。反之,「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政治昏暗的亂世,你靠混水摸魚、巧取豪奪而富貴,也是可恥的事。

算盤要靠《論語》來撥動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荷蘭畫家梵谷死後雖享有盛名,但活著時卻際遇坎坷,不僅畫作不受肯定,生前只賣出一幅畫;愛情也一再觸礁,他先後愛過五個女人,卻都沒有得到回報,最後還為一名妓女割下自己的耳朵,但他並不失望,而且還說出了一段關於愛情的至理名言:

  「一個沒有愛過的人和一個愛過的人是不同的。沒有愛過的人彷彿一盞沒有點著的燈,而愛過的人則是一盞已經點著的燈。一盞燈,一盞散發光明的燈!散放光明不正是燈的真正功用嗎?」

   愛,就是點燃自己的心燈,不僅可以照亮別人,更可以照亮自己,照亮周遭的人世陰暗,讓自己沐浴在光明之中,溫暖之中。得不得到回報又有什麼關係呢?自己看到光明,覺得溫暖,那也就夠了。就像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所說:「愛是一個光明的字,被一隻光明的手,寫在一張光明的紙上。」

  梵谷雖然沒有得到他嚮往的愛情回報,但他並無怨尤,而且對自己「曾經愛過」充滿感激,並將它化為創作的動力,他擁有的的確是一隻「光明的手」和一顆「光明的心」。

  愛,可以說是對光明的渴望。一顆光明的心不僅自己散發光明,同時也渴望從情人的身上看到光明,而最光明的莫過於太陽。世間男子多以「鮮花」或「明月」來比喻他們的愛人,所謂「閉月羞花」,但就我所知,最少有兩個人用「太陽」來形容他們的至愛。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二 六十四卦.jpg 

  今版《易經》六十四卦以乾、坤開始,既濟、未濟結束,有一首據說是朱熹所作的《卦序歌》:「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咸恆遯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一聽就讓人昏昏欲睡,但坊間的《易經》大師卻勸有志者「先背了再說」。既然「有志」,總該問「為什麼」會是這個順序吧?傳統的說法是《易經》分上下經,上經三十卦講天道,以乾、坤起首;下經三十四卦講人道,以咸、恒為始。其中除了相鄰的乾(q)與坤(w)、頤(m)與大過(,)、習坎(Q)與離(W)、中孚(M)與小過(<)互為錯卦(六爻陰陽全變,又稱正對卦、變卦)外,其他五十六卦也都兩兩一對,互為綜卦(六爻全部翻轉倒置,亦稱反對卦、覆卦),譬如隨(g)與蠱(h)、損(A)與益(S)。這樣的安排是在反映「物極必反」的義理。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直不敢單獨出門。」

  說這句話的是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子,她微低著頭,扭絞著雙手,顯得相當緊張。

  「那妳怎麼來這裡的?」佛洛伊德揚了揚他的眉毛,問。

  有些病人的說法跟行為總是存在著矛盾。

  「是我母親陪我來的,她在外面。」女子不好意思地低聲說。

  「哦?」佛洛伊德問:「街上或外面有什麼讓妳害怕的人或東西嗎?」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易經》最特殊的地方不是文字,而是圖像,也就是六十四卦的卦象,它們很可能人類文明中最早出現的一套用來表示宇宙萬象的符號系統。

 

  前文說過,這套符號系統很可能是來自華夏諸民族在漫長時間裡經由各自發想、互相影響、慢慢累積發展而成的。但是如何「發展」?《繫辭上傳》給了我們一個方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是它們是由簡而繁、逐漸發展而成的:

 

  《易經》符號系統的基本單位稱為爻,爻有兩種:陽爻(9)與陰爻(0)。「太極生兩儀」是說從宇宙初始狀態(太極)中生出兩種彼此對立、相反又相成的力量(陰與陽),然後「兩儀生四象」:產生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然後「四象生八卦」:再產生乾(1)、坤(8)、震(4)、巽(5)、坎(6)、離(3)、艮(7)、兌(2)八卦,分別代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或構成宇宙的八種成分。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生走到某個階段,多數人都會停下腳步,看看周遭的眾生,想想自己,然後在心中自問:「我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我又希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人,總是會有一些自我反省和自我期許。

  年輕時代的惠能,是個家境清寒、沒讀過書、以砍柴、賣柴維生的普通人。當他因為偶然的機緣,聽到人家誦讀《金剛經》與介紹弘忍大師的事蹟,當下受到啟發,而從嶺南前往湖北的黃梅,禮拜弘忍大師。弘忍問他何所為而來?惠能回答:「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意思是他希望能夠成佛,而且表明此乃他當時人生唯一的目標。

  想要成佛?這是何等的的志向和口氣啊!但也表示他的單純、專注與決心。當然,惠能這裡所說的佛,並非端坐在寺廟裡供人頂禮膜拜的那種佛,或是傳統佛經裡多如恆河沙數的那些佛,而是指一種理想的人格與生命境界。佛,就是這個理想境界的具象化。

  弘忍聽他這樣說,有意試探他,就問:「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獦獠是對沒有教化的蠻夷的稱呼,意思是說像你這種鄉巴佬,怎麼可能是成佛的料呢?但惠能卻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佛性,就是成佛的種子或潛能。惠能認為,佛性不只人人生來就有,而且沒有大小之分,他和弘忍大師,甚至釋迦牟尼都具有同樣的佛性。釋迦牟尼可以成佛,他惠能同樣也可以成佛。這種觀點在今天也許不算什麼,但在一千三百年前的唐代,那可是石破天驚啊,是會讓人瞠目皺眉或者啞然失笑的,特別是惠能還只是一個樵夫!

文章標籤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png

王溢嘉 著

有鹿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 201611

前往博客來網路書店

目錄

自序 破除文化舊迷思,秀出《易經》新風采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廣漠之野裡,蘇三走了三個小時,終於看到一個人。那人負手站在一間茅屋的外頭,望著蘇三的來路,似乎有所等待。

  當靠近時,蘇三看出那個人神態悠閒,清瘦的臉上有一抹淡淡的笑意。

  「您是在等人嗎?」蘇三與他打了招呼。

  「啊,我只是站在這裡。」那人說。

  於是,蘇三知道他是一個隱士,決定留下來,向他學習。

  「如果你不覺得不方便的話。」隱士說。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

  「人因夢想而偉大,」美國總統威爾遜說:「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夢想家;在冬夜的火堆前,在陰天的雨霧中,夢想著未來。」

   當催促你登場演出的鑼鼓聲在遠方響起時,你應該有你的夢想。

   夢想一個美好的未來,並非奢侈,而是必要。

   沒有夢想或失去夢想的人生,就好像黑白的影片,看起來平淡,甚至有點陰鬱。但一旦你有了夢想,即使是to dream the impossible dream, to touch the untouchable star,也會讓你的人生立刻染上一層瑰麗的色彩。夢想,使人生充滿了希望。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過夢想。只是有的人能不改初衷、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地去實現它;有的人卻輕易妥協,一再修正,而讓美夢失真。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和我們關係最密切、也是我們感情投注最多的對象之一,如果你和父母的關係非常美滿,那你的人生必然會隨之美滿許多。當然,我們不是為了想讓自己的人生美滿,才去經營親子關係的,而是前面已經說過,親子感情本乎天性,是「仁」之所由來,也是我們表現「仁」的最原始對象。我們每個人對父母都有一份自然的愛,都想對他們好一點,也希望他們都能快快樂樂地過活。

為何要用「禮」來規範「孝」?

  這種子女對父母的親情,在中國文化裡被稱為「孝」。但中國文化裡的「孝」,除了親情的自然表達外,更有行為規範的含意。當孟懿子問孝時,孔子回答說:「無違。」但這個「無違」很容易被理解成「不要違逆父母」,所以後來孔子又對樊遲解釋說「無違」其實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也就是在父母生前與死後,對待他們都不要違背禮的規範。

  把自然流露的親情變成不能違背的禮節,似乎是多此一舉的矯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禮」的主要功能是要讓我們的情緒獲得適當的抒發,以「禮」來讓我們對父母的親情得到更全方位而優雅的表達,正可以看出孔子對「孝」的重視。那要如何以「禮」來表達「孝」呢?《孝經》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在對父母生活起居、奉養、生病、喪葬、祭祀等方面都有要求的重點,用意就是在適當地表達我們對父母「敬、樂、憂、哀、嚴」等感情。

「孝」的消極意義

  子女對父母的感情的確相當豐富而複雜。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當父母年紀大了以後,我們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高興,但另一方面卻又憂慮他們的衰老,這不禁讓人想起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所說的:「真愛的背後必然隱含著憂慮」,我們對父母的看法與所做的一切,有些是來自愛,有些是來自憂慮,但更多是兩者兼而有之。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