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可以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同一事物,這兩種描述可能都“正確”,但卻都不“完全”。

  在物理學界,有一個膾灸人口的故事,那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布洛克與海森柏格在多年前的一場海邊對話。

  有一天,布洛克和海森柏格沿著海灘漫步,布洛克不停地向海森柏格談論有關天空數學結構的一個新理論,海森柏格聽著聽著,最後抬起頭來,說:“天空是藍色的,鳥兒在空中飛翔。”

  這個故事之所以一再被傳誦,因為它為科學家們提供了哲學視野,布洛克和海森柏格的對話很生動地呈現了“互補理論”的神髓:一個人可以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同一事物,這兩種描述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抵觸,但兩者可能都是正確的;而且在這種“正確”中,我們看出沒有一種描述是“完全”的。

  “互補”這個名詞來自顏色中的“補色”現象。我們若將紅色光與綠色光相合,即成為白色光,紅色和綠色就互為對方的補色。補色同時存在,給人一種相調和的美感,譬如我們經常所說的“紅花綠葉”。但紅色中卻沒有一丁點兒的綠色,反之亦然;而唯有將兩種色光相合在一起,才能成為自然的白色光;若從自然的白色光中,抽離紅色光的成份,留下來的就變成綠色光。因此,所謂“補色”或“互補成份”實乃我們在以某種方式了解自然真相時,所必然無法觀察到的“殘留部份”。

  對人的瞭解亦復如是,人有他的精神面──理想、價值、意識等,也有他的物質面──細胞、神經、荷爾蒙等,這兩個面相看起來互不相干,甚至互相抵觸,但它們一如“紅花綠葉”,一如“天空是藍色的”和“天空的數理結構”之互相彌補,我們唯有同時接受這兩者,讓它們“分庭而不抗禮”,然後,我們對“人的本質”才有較接近“完整”的瞭解。

 

★摘錄自《世說心語:100個生命啟示》,紙本書已絕版,歡迎購買電子書

我在讀墨的電子書

我在方格子的專欄文章

arrow
arrow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