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拿起《紅樓夢》的心理轉折
筆者甫上大學時,即買了一本《紅樓夢》,想虛心拜讀這部被公認為中國最偉大的小說,但多次閱讀,都是看了幾回就無疾而終。要說老實話嘛,是「沒興趣再看下去」,總覺得它所描述的世界、所透露出來的心情和觀念,跟我當時的心靈視野對不上,而缺乏閱讀的熱情。所以在那個自發性閱讀的年代,《紅樓夢》很自然地被我擺在一邊,坐冷板凳。
今天,重新拿起《紅樓夢》,是因為自己的心靈經過一個很大的轉折,路轉峰回,變得「適合」來研讀這部古典名著了。歷來討論《紅樓夢》的專家學者多矣,筆者後知後覺,對過去汗牛充棟的紅學論著有很嚴重的專業缺憾,但也許正因為這種缺憾,而使我得以用自己的專業眼光以及一種跟傳統不太相類的文學心靈來看《紅樓夢》。
塑造美麗與哀愁故事的慣用手法
在《紅樓夢》這部人物眾多、佈局宏偉的巨著裡,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無疑是一條重要的主線。這條主線在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斷癡情,薛寶釵出閣成大禮〉達到最高潮,林黛玉吐血而亡,賈寶玉則神智不清地娶了薛寶釵,令人迴腸盪氣的愛情在疾病與死亡中畫上休止符。
在文學作品裡,愛情、疾病與死亡這三者經常如影隨形,連袂登場。愛情是美麗的,而疾病與死亡則是令人哀愁的,它們的三位一體,似乎是文學家在塑造一個美麗與哀愁故事時慣用的手法。但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疾病與死亡的附加於愛情,並非在增加哀愁而已,它們還有另外的含意。事實上,愛情故事裡的疾病與死亡都已跨越了醫學範疇,而成為文學領域裡一種獨特的隱喻(metaphor)。本文擬從林黛玉的「病」與「死」這個對傳統文學家而言屬於周邊的立場,來剖析她的「愛」,並兼及於她的才情與人格。
我們先談死亡與愛情的關係。
古典浪漫愛的兩個要件
古典浪漫愛的兩個基本要件是「欲望的不得消耗」與「死亡」(詳見〈《梁祝》與《七世夫妻》:閒談浪漫愛及其他〉一文)。因為性欲的滿足會減弱愛情的強度,就像葉慈所說:「欲望會死亡,每一次的觸摸都耗損了它的神奇。」為了使欲望不能消耗,通常會有種種的橫逆來阻擾他們的愛情,有情人不得成為眷屬。但另一方面,時間的推移也會使愛情自動弱化,所以為了讓浪漫愛「懸擱」在它熾烈的高原狀態,當事者通常必須「適時地死亡」,宛如櫻花一般,在最燦爛的時刻凋落。
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茱麗葉等古典浪漫愛故事,多符合上述的結構。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愛情也正具有這種本質,她和寶玉「一處長大,情投意合。」心中的一縷情絲早已纏在寶玉身上,但種種橫逆卻使她熾烈的情感與欲望不得消耗,禮教的束縛,使她「雖有萬千言語,自知年紀已大,又不便似小時可以柔情挑逗。」而「寶玉」和「金鎖」(薛寶釵)間的「金玉良緣」論,也使她不時悲疑;在賈母、王夫人、邢夫人、鳳姐兒等成熟女人眼中,她更是「乖僻」「虛弱」,不準備將她配給寶玉。(未完,全文共8600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