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又名「小飛俠」或「不會長大的男孩」,是蘇格蘭小說家馬修‧貝瑞所創造的一個頑皮男孩,他因為不想長大而離家,到一個公園裡與仙子同住,穿著樹葉做成的衣服,學會了飛翔的本領。

  後來,他帶著許多因為父母沒有照管好而丟失的孩子,到一個名叫「永無島」的地方,成了那裡的主人,還請他鄰居的女兒溫蒂去當那些孩子的母親。之後,彼得‧潘就和溫蒂及其他小孩從事各種冒險,特別是他和海盜頭子胡克船長的戰鬥,在被拍成電影後,更讓人看得如醉如痴。

   很多人在看了童話故事或電影後,心想如果自己能像彼得‧潘這樣,永遠當小孩,不必做功課,沒有責任,天天去冒險,想飛到哪裡就飛到哪裡,那不知道該有多好!有這種願望的人還不少,而且不限於兒童。心理學裡因此而有一種「彼得‧潘症候群」:

  它意指一個人雖然已邁入成年,但卻想「繼續當小孩」,做事不負責任,表現任性、散漫,出了差錯總是先怪罪別人;缺乏自信,恐懼失敗,找藉口逃避各種挑戰;依賴心強,害怕孤單、寂寞,期待隨時有人能滿足他的任何要求;對挫折的忍受度很低,做事稍有不順就想放棄,經常換工作;人際關係膚淺,無法跟人有穩定而持久的親密情誼,只喜歡熱鬧和玩樂。換句話說,就是不想面對殘酷的現實世界,「拒絕長大」,不想做個有擔當、人格成熟的現代公民。

  但如果我們因此而認為彼得‧潘就是個負面人物,那也是「不負責任」的看法。童話裡的彼得‧潘之所以讓人著迷,不只因為他無所牽掛、自由自在,更因為他保有一顆「赤子之心」,永遠好奇,也永遠在冒險。得過諾貝爾物理獎的瑞比就說:「我覺得物理學家是人類中的彼得‧潘,他們永遠長不大,永遠保持好奇心。」

  舉世聞名的畫家畢卡索也說:「每個小孩都是藝術家,問題是長大後如何繼續當藝術家」。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兩個彼得‧潘。但你最好對「他們」能有不同的期待:一方面期待「想永遠當小孩」的那個彼得‧潘能繼續長大,承擔責任;同時也希望另一個「永遠在探險」的彼得‧潘能長留心中,讓我們永保好奇心,成為不斷在探索的科學家和藝術家。

 

我在讀墨的電子書

我在方格子的專欄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