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二 六十四卦.jpg 

  今版《易經》六十四卦以乾、坤開始,既濟、未濟結束,有一首據說是朱熹所作的《卦序歌》:「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咸恆遯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一聽就讓人昏昏欲睡,但坊間的《易經》大師卻勸有志者「先背了再說」。既然「有志」,總該問「為什麼」會是這個順序吧?傳統的說法是《易經》分上下經,上經三十卦講天道,以乾、坤起首;下經三十四卦講人道,以咸、恒為始。其中除了相鄰的乾(q)與坤(w)、頤(m)與大過(,)、習坎(Q)與離(W)、中孚(M)與小過(<)互為錯卦(六爻陰陽全變,又稱正對卦、變卦)外,其他五十六卦也都兩兩一對,互為綜卦(六爻全部翻轉倒置,亦稱反對卦、覆卦),譬如隨(g)與蠱(h)、損(A)與益(S)。這樣的安排是在反映「物極必反」的義理。

 

  但六十四卦兩兩一對間的順序又是怎麼一回事?《序卦傳》對此提出了解釋:「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

 

  一定有人會問:萬物初生(屯)需要啟蒙(蒙)、飲食(需)沒錯,但為什麼飲食就必然會產生爭訟(訟)?爭訟又為什麼必然會導致戰爭(師)?其間實在沒有讓人信服的邏輯可言。在馬王堆帛書本《易經》與王家台秦簡《歸藏》出土後,我們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原來六十四卦的順序曾遭受大規模的篡改。

 

  王家台秦簡《歸藏》雖然殘缺(只存五十三卦),但還是可以知道它的首卦並非現在的乾卦,而是坤卦。馬王堆帛書本《易經》則是六十四卦完整無缺,但卦名和卦序與今本卻都有很大的不同,基本的八卦名稱對照如下:乾(鍵)、坤(川)、艮(根)、兌(奪)、坎(贛)、離(羅)、震(辰)、巽(筭)。為了方便閱讀,下面還是沿用今本卦名。

 

  帛書本六十四卦的順序依卦形而定,如果我們畫個八宮格,縱向為上卦,依序為乾、艮、坎、震(四陽卦)、坤、兌、離、巽(四陰卦),橫向為下卦,依序為乾、坤、艮、兌、坎、離、震、巽(合天地山澤水火雷風),那麼相疊而成的六十四卦井然有序,陽爻與陰爻依序而變,讓人一目了然,因為它們的順序完全合乎邏輯,呈現一種規則之美,所以也不必有什麼《序卦傳》去說明「為什麼」會有那種先後順序。

 

  多數學者認為帛書本的卦序(思路清晰、符合邏輯)應該是較早的版本,但後來很可能是有人為了滿足他們對「義理」的渴望而任意調動,結果搞得秩序大亂,而不得不編個《序卦傳》來強作解人,然後又弄個《卦序歌》要求大家「死背」。不過,另有捍衛義理傳統的人士卻認為帛書本的順序「呆板」、「機械」,是為沒有「文化底蘊」的人而編的,只有他們所強調的依「義理」而編的順序才是正宗的版本。

 

  當然,六十四卦要怎麼排序,本身並沒有對錯的問題,順序也不是說都不能更動,關鍵在於思維模式和重點:如果你同意《易經》如傳統所說是在探討宇宙的奧秘與真相,那麼你認為在探討時,我們應該用「邏輯」還是「義理」?不管孰先孰重,我只知道,《易經》原本顯露的清晰邏輯思維,在發展過程中被某些人以冠冕堂皇的理由無情地扼殺了。

 

王溢嘉最新文章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