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受歡迎的夢

  如果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那麼「不如意之夢」,恐怕也是「十有六七」。若將夢分為「好夢」與「惡夢」兩大類,那麼讓人感到焦慮、痛苦、恐懼的「惡夢」,顯然要比帶來歡樂、甜美、寧謐的「好夢」要來得多。

  十八世紀的英國名畫家富塞里(J.H.Fuseli)有一幅題為「夢魘」(The Nightmare)的名畫,畫中一個沈睡的女人癱在床榻上,雙臂和頭部都垂到榻外,雖然姿態撩人,但顯然是在做痛苦的掙扎,因為一個恐怖的侏儒正重重地壓坐在她的胸口上,而在黑暗中,一匹雙眼冒火的牝馬(mare,與nightmare的字尾暗合)正詭異地注視這一幕。

  這幅畫相當傳神地描繪了一般人對夢魘(惡夢)的看法,「胸口有一種透不過氣來的壓迫感」正是很多作惡夢者的共通感覺,而中文裡的「魘」字從「鬼」從「壓」也生動地表達了這個意思。

  小說家愛倫坡則在《亞述‧哥登的故事》(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裡,對夢魘的內容做了相當精彩的描述:

  「我的夢充滿了最可怕的情景,每一種不幸和恐怖都降臨到我身上。在巨大的枕頭間,我被最猙獰、最顫慄的惡魔折磨得快窒息而死。碩大的毒蛇擁抱著我,用牠們可怕的、怪閃的眼睛熱情地瞪著我的臉。然後是無邊無際的沙漠,最孤寂、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景緻在我面前伸展開來,高大、灰白而光禿的樹幹一棵棵豎起,在我目力所及之處無盡延伸;它們的根部都隱藏在一個寬闊的沼澤裡,沼澤的水陰鬱而污黑,底下埋藏了可怖的東西。這些樹似乎擁有人類般的生命力,正搖擺它們如骷髏般的臂膀,哭泣地向靜默的沼水告饒……。」

  在各式各樣的夢中,這種讓人焦慮、痛苦、恐懼的夢魘可以說是最不受歡迎的。

 

R E M睡眠期的焦慮發作

  不過我們仍需先區分兩種夢魘,一是在正要入睡或剛剛入睡時所產生的夢魘,一是在沉睡之後才作的夢魘。前者通常沒有太多「生動」的情節,睡者只是感覺到有什麼東西壓在身上(譬如「一隻大蜘蛛」或「一個鬼」),呼吸窘迫,自己想掙扎,但身體及四肢卻不聽使喚,想發聲求救,也說不出話來(旁人只聽到含糊的呻吟聲)。這主要是「肉體疲憊」與「精神亢奮」的雙重刺激所致,疲憊的肉體已經累得揠兵息鼓了,但亢奮的精神一時還無法入睡,胸腹部肌肉的鬆弛沉墜、血壓的下降等生理刺激傳抵腦部,產生壓迫感的錯覺,亢奮的精神想指揮疲憊而「先睡」的肉體,但卻指揮不動,因此而產生了如上的夢魘。

  真正的夢魘應該是指沉睡後相當長一段時間才出現的那種。有些學者將夢魘稱為「R EM睡眠期的焦慮發作」(REM anxiety attack),它通常發生在睡眠週期的後半段,在正常作夢期中夢見極為焦慮、恐怖的情景,譬如夢見自己或親友被惡魔或怪獸追殺、陰森、詭異而血淋淋的場面,這種夢通常是既「惡」又「長」,而且栩栩如生,夢者在最後都會被嚇得驚醒過來,全身冒冷汗。經常作惡夢的人,嚴重者甚至會恐懼睡眠,不敢閉上眼睛,以免為「惡夢所擾」。

  根據調查,三歲到七歲的小孩最容易作惡夢,此後隨著年齡的增加即慢慢減少,但到成人時,仍有一○%的人偶而或經常作惡夢。愛倫坡、柯律治、卡夫卡等知名作家都是經常作惡夢的人(他們的作品也剛好都具有「詭異」的特色)。柯律治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他「四個晚上有三個晚上會從驚叫中醒來」,惡夢令他「生不如死」。(未完,全文共6000字)

 

收錄於《夜間風景:夢 》一書,紙本書已絕版,歡迎購買電子書

我在讀墨的電子書

我在方格子的專欄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