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戒酒或戒不掉,那就必須說喝酒好。

 

  李白不只是詩仙,更是酒仙,所謂「斗酒詩百篇」,他喝遍大江南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而且沒有酒就寫不出詩來。從醫學觀點來看,李白無疑是個「酒精成癮者」,酒癮會對身心造成傷害,他在《贈內詩》裡說「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很可能是為自己的性功能失常對妻子表示歉意;而他的死,根據《舊唐書》所說,更是「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但儘管如此,他還是對飲酒狂熱歌頌:「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而且將它合理化:「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李白的愛喝酒與他對酒的看法,其實是在呈現一種普遍的人性:我們總是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來解釋跟自己有關的客觀事實。酗酒和吸菸有害身體健康是個醫學事實,但癮君子卻另有看法:1964年,美國外科醫學會發表一份明確報告,證實吸菸和癌症有密切關係,當年,心理學家卡薩里安做一項調查,結果發現有90%的不吸菸者完全相信外科醫學會的說法;但卻有高達40%的癮君子懷疑這份報告的可信度,認為它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這其實是癮君子為了解決他們「認知失調」的心理策略:如果他們承認這份科學報告是正確的,那他們就應該戒菸,但在不想戒或戒不掉的情況下,為了維護自尊,就必須轉而「懷疑」那份報告。除了懷疑科學報告的可信度外,癮君子在無法改變吸菸習慣下,也會轉而改變對自己行為的認知,譬如「我吸菸的量並不是很大」、「我吸的是焦油含量低的香菸」,或者「吸菸讓我充滿靈感」、「吸菸撫慰我的心靈」,以減少認知失調。而當一再戒菸卻戒不掉時,他們則會大幅度調整原先對吸菸危險性的認知,甚至變得比未嘗試戒菸前更不把它當一回事。他們最常見的自我辯解和自我解嘲是:「吸菸帶給我的好處遠遠多過壞處」、「不吸菸也會得癌症」、「不得癌症也可能被車撞死」。

 

  喝酒也一樣。喝酒容易誤事,也有礙健康,李白不僅愛喝酒,而且似乎從沒想過要戒酒,既然如此,那他當然必須大肆宣揚他的愛酒論調了。(收錄於《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一書中)

 

《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更多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ildgoose19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